『此时怒江』【怒江扶贫】记者手记 :一条要走30分钟的一公里路

【『此时怒江』【怒江扶贫】记者手记 :一条要走30分钟的一公里路】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中有这样一支闪耀的“背包工作队” , 他们肩上驮着被褥、行囊上挂着水壶 , 每天翻山越岭在各个村小组的高山密林来回穿行 , 过着打地铺 , 煮大锅饭的日子 , 只为帮助当地群众早日搬入新家园、过上新生活 。
4月10日 , 云南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采访组为了更真切感受这支背包工作队如何“啃下”脱贫攻坚道路中的“硬骨头” , 决定跟随背包队的步伐 , 前往海拔约3000米的福贡县子里甲乡俄科罗村 。

『此时怒江』【怒江扶贫】记者手记 :一条要走30分钟的一公里路
本文插图

下午7点 , 就在出发前半小时不到 , 天空突然下起了雨 , 我们心里就咯噔了一下 , 下雨天走山路安全吗?经过短暂思考后 , 采访组一行还是跟随背包工作队的脚步 , 朝着目的地出发了 。
顺着一条蜿蜒的公路盘龙般曲折而上 , 却不知道前方一个个“Z”字形的急转弯正默默地等着我们 , 遇到90度的直角弯 ,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本地老司机都需要倒一把车才能顺利转弯 。
右侧是峭壁 , 左侧是悬崖 , 眺望远处起伏连绵的崇山峻岭 , 偷瞄脚下驶过的盘山公路 , 这才切身体会到身心飘在半空中的感觉 。
艰难爬行了20多分钟的盘山路之后是一条泥泞的土路 , 采访组只能徒步跟随背包工作队前往今晚的目的地——和坡益的家 。 “因为白天老百姓需要务农 , 只有晚上在家我们才有时间入户进行政策的讲解 , 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 ”背包工作队队员刘武雄解释说 。
刚刚下过雨的土路格外地难走 , 在步行30分钟后 , 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间十多平米石棉瓦房 , 房内一个电视、两张床 , 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里 , 隔壁还有一间傈僳族传统的厨房 , 和坡益点亮了家里最亮的一盏灯 , 采访组围坐在火塘边 , 听着背包队用傈僳语使出浑身解数劝解和坡益搬出大山 , 看到和坡益慢慢地开始松动 , 最终才答应背包队工作人员下山实地去看看未来的新家 。
“每一户情况不同 , 都需要‘对症下药’ , 才能打消村民的顾虑 。 ”刘武雄说 , 目前已经进驻50天的俄科罗村背包工作队共有12人 , 负责全村146户 , 任务重 , 大约一人需要负责12户 。 “干不完我们就不走 , 这是我们的使命 , 再苦再累都值得 。 ”
采访组为了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已经在这里驻扎了50多天背包工作队的生活环境 , 提议“转战”去工作队的住所看看 , 当询问距离和坡益家有多远时 , 工作队回答说 , “不远 , 离这只有1公里 。 ”
1公里 , 确实不远 , 我们当即出发 。 没过5分钟 , 彻底颠覆我们对1公里只走10多分钟的概念 , 这1公里 , 我们整整走了30分钟 。
1公里 , 我们走过了狭窄的石板路 , 爬过了近90度的湿滑斜坡和石梯……雨停了 , 头顶星光、繁星作伴 , 用手机的手电筒那微弱的灯光照着脚下的每一步 , 裤腿和鞋底沾满了厚厚的泥浆 , 每走一步都感觉在“漂移”、在“溜冰” 。
“路走习惯了就不难走了 , 平时这段路我们也就走10多分钟 。 ”耳边传来刘武雄的声音 ,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 , 真的很难想象背包工作队的工作环境有多么艰辛 , 工作强度有多么大 。
30分钟后 , 当我们走到这间在海拔近3000米住宿时 , 背包队拿起手电筒照向不远处告诉我们 , 我们是沿着悬崖边绕着走了一圈 , 这才发现背包队所住的地方不远处的一侧就是百丈深渊 。
抵达这间由党群活动室临时改建为背包工作队的住所时 , 我们看到在一间仅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摆放了4张床 , 还打了2个地铺 , 6个工作队员就挤在这里 。
地铺上薄薄地铺了3层 , 最下面一层是隔离泡沫垫、中间为一层草席、最上面是一层褥子 , 最后盖上一床被褥 , 我们用手摸了摸 , 居然发现被褥上是潮湿的 。 “幸好最近阴雨天少 , 不然被褥还会更湿 。 ”工作队员笑着说 , 山上温度低 , 晚上也就5度 , 大家挤在一起睡还暖和些 。
一句自我调侃的话道出了背包工作队工作的艰苦条件 , 但是即使条件艰苦 , 背包工作队依旧打起背包就走 , 不讲任何条件 , 走上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 干不完坚决不撤 , 践行着背包工作队的“背包精神” 。
来源:云南网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百日总攻行动全纪录】采访人员手记 :一条要走30分钟的一公里路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吴薇
审核:祝小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