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砖家」还是另有隐情?,刘备东征孙权时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是信不过他

文/格瓦拉同志
【「文史砖家」还是另有隐情?,刘备东征孙权时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是信不过他】刘备一生吃过不少的败仗 , 但损失最大的莫过于猇亭之战 。 在此战当中 , 刘备几乎丧失国中全部精锐 , 连自己也差点成为陆逊的俘虏 , 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 了解这场战事的朋友很清楚 , 刘备此战之所以大败亏输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便是没将大谋士诸葛亮带在身边参谋军机 。 那么 , 刘备为何没让诸葛亮从军?是信不过他 , 还是另有隐情?个人不揣冒昧 , 认为原因可能有三:
1.对于是否讨伐孙权 , 刘备与诸葛亮观点不和 。 作为刘备阵中首席“战略规划师” , 诸葛亮着重提出“占据荆益 , 联孙灭曹”的主张 , 而这也成为刘备攻取天下的总规划(“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 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见《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
「文史砖家」还是另有隐情?,刘备东征孙权时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是信不过他
文章图片
诸葛亮给刘备提出“占据荆益 , 联孙灭曹”的战略方针
这个总规划有两大前提 , 首先是荆、益二州一个都不能丢 , 其次是要跟孙权建立、保持紧密的盟友关系 , 一旦“二缺一”或两者都不具备 , 刘备集团势必陷入孤军作战的险境 , 那么“灭曹兴汉”便会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 但如果荆州真的丢失了 , 而且还是被盟友孙权夺了去 , 碰到了最不希望见到的坏结果 , 怎么办?诸葛亮没有讲 , 但明白人都清楚 , 对策只能是一个字:忍!
更何况 , 蜀汉草创不久 , 内外部局势皆不稳 , 现实需要刘备采取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的政策 , 先解决好内部纷争 , 等稳住“阵脚”后再关注外交事务 。 所以无论从大战略来看 , 还是从现实考虑 , 诸葛亮都主张以和为贵 , 对于孙权夺荆州、杀关羽的事件主张放一放、缓一缓 , 先不要急着讨伐江东 , 而是以大局为重 , 尽量通过谈判重新确立同盟关系 。
「文史砖家」还是另有隐情?,刘备东征孙权时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是信不过他
文章图片
刘备、诸葛亮对是否讨伐孙权意见相左
但刘备却不这样看 , 他自认为有地理优势 , 加之手底下精锐甚多 , 若不趁此东征孙权 , 向对方要个“说法” , 并趁势夺回荆州 , 终究是难以咽下这口窝囊气 。 然而 , 对于刘备攻击江东的计划 , 诸葛亮并不赞成 , 由此造成君相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观点既然聚不拢 , 勉强“绑”在一起行动势必造成内耗 , 所以为“凝聚共识”考虑 , 刘备唯一能做的 , 便是不让诸葛亮从军 , 而是让他留守后方 。
2.诸葛亮是治国良相 , 但并非优秀的作战参谋 。 众所周知 , 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是把“好手” , 但绝非优秀的军事统帅和作战参谋 , 其长处在于调和上下、勤勉谨慎 ,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正是对他性格最精准的评语 。 诸葛亮不擅长设奇用险 , 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 , 在战场上总是显得小心翼翼 , 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说他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连年动众 , 未能成功 , 盖应变将略 , 非其所长欤!”引文同上) 。
「文史砖家」还是另有隐情?,刘备东征孙权时为何没有带上诸葛亮?是信不过他
文章图片
诸葛亮长于治国 , 短于戎事
但行军作战恰恰需要的就是设奇用险、变幻莫测 , 所谓“兵不厌诈” , 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 为应付瞬息万变的战事 , 既需要主帅沉着应变 , 又需要谋士的冷静分析 , 少了哪一样都可能会给军队带来灭顶之灾 。 刘备在入川前主要用庞统做谋士 , 庞统死后又起用法正做高参 , 为的就是此二人卓越的谋划才能 。 对于诸葛亮 , 只适合在治国理政上重用 , 不适合带上战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