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原创 都说大秦帝国赋敛无度,然而帝国贫弱农民却有不服徭役的特权( 二 )


林剑鸣在《秦史稿》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发闾左之戍”成为秦灭亡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发闾左之戍”常常与“收泰半之赋”相提并论?如果“闾左”只是“贫苦农民的代名词” , 仅仅是无爵者 , 而不在“复除”之列 , 何以古代人指责秦代暴政的时候特别强调“发闾左”?这些问题只能用“闾左”原是在“复除”之列 , 才能得到圆满地解释 。 林剑鸣认为 , 他们之所以被“复除” , 并非封建政府对他们特别优待 , 也并不是什么特权 。 而是由于他们所耕种的土地是地主的 , 而并非封建国家的 , 他们是依附于大、中、小地主的贫苦农民 , 比一般的直接受封建政府剥削压榨的自耕农更低一等 。 这种农民虽不受封建国家直接压榨 , 但所受私人地主的压榨更甚于封建国家 。 一些同志不敢说“闾左”就是“复除者” , 主要就是对秦的土地制度缺乏研究 , 他们只从简单的概念出发 , 认为封建政府绝不会给“贫苦农民”以“复除” 。 其实 , 他们不懂得 , 所谓“贫苦农民”中 , 有直接受封建国家剥削的自耕农 , 还有受地主剥削的依附农民 。 像陈胜那样“与人佣耕”的“甿隶之人” , 他们不服徭役 , 并非封建政府对其优待 , 而是他们在法律上没有独立身份 。 因此 , “贫弱”与“复除”并不矛盾 , “贫弱”而不负担徭役的“闾左” , “与人佣耕”受地主的剥削压迫并不比受封建国家压榨轻 。 因此 , 《索隐》及孟康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
田人隆根据云梦秦简对“闾左”做出了新解释;“由于闾左的前身是邦客、邦臣人 , 因而随着秦统一后邦国界线的泯灭 , 邦客、邦臣人这一类带有秦和六国对立意味的名称 , 才被正名为‘闾左’ 。 ”“所谓‘闾左’享有‘复除’之说 , 应该是一种误解 。 从晁错关于谪戍制度的追述来看 , 闾左好像受到某种‘优待’:秦王朝在正常的情况下 , 的确是不征发闾左戍边的 。 其实 , 这恰恰证明了闾左和军功贵族之间的依附关系 。 所谓闾左享有‘复除’ , 或在一般情况下不征发闾左服役 , 并不是说闾左可以免除任何形式的徭役 , 而是因为封建国家把闾左应服的徭戍 , 分配给军功贵族 。 闾左一般只向军功贵族提供无偿劳役 , 而不再应征国家的徭戍 。 ”

都说:原创 都说大秦帝国赋敛无度,然而帝国贫弱农民却有不服徭役的特权
本文插图

富强者与贫弱者谁服徭戍 , 不可简单臆造 。 在奴隶社会 , 有“国”与“野”之分 , 奴隶主和平民居于国中 , 他们被称之为“君子”或“国人” , 奴隶居于鄙野 , 被称之为“野人” 。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指出:“西周文、武、周公、成、康等几代统治者 , 不断分封自己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 , 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 , 建立封国 。 封君通常率领姬姓的军队 , 以及一些殷人移民(所谓殷遗)和专业的技工(如陶工、乐师) , 一同住在封国城内 , 谓之为‘国人’ 。 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 , 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 , 其首领与上层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 还有一些不在体制内的土著 , 则因居住郊野 , 称为‘野人’ 。 其实 , 这些野人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 ”《孟子 。 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 , 无野人莫养君子 。 ”道出了君子与野人的阶级地位 。 国人包括公族(指公族、与国君血缘关系亲近的同姓贵族)、百姓(秦之异姓贵族 , 古代诸侯祭祀 , 每有异姓助祀)、王人(军队)、直接服侍国君的“侍御”以及姬、妾、媵、臣等 。 野人是体制外之人 , 从事农业和手工劳动者 , 他们是奴隶主的财富 , 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 可以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 。 其来源 , 秦人本族内部阶级分化而使一部分人沦为奴隶;占领西周故地后 , “周余民”以及原属于西周的奴隶;在同西戎战争中俘获的戎、狄俘虏 。 国人自备甲兵并亲服兵役 , 有参军作战的权利和义务 , 野人则不准当兵 。 其原因有三:其一 , 古代把当兵作为一种光荣的权利 , 与其地位相匹配;其二 , 在井田制下 , 大中奴隶主为攫取最大利益 , 宁可把兵役摊给平民和小奴隶主 , 也不愿意让奴隶去打仗 , 而影响自己的劳役剥削收入;其三 , 防止奴隶借机逃亡或生乱 。 秦“作爰田”后 , “使自赋” , 奴隶也可以当兵 , 改变了井田制下野人不准当兵的旧制 , 开辟了充分的兵源 。 野人不服徭戍 , 并不是一种优待 , 同样“闾左”不服徭戍 , 也非特权 , 而是阶级歧视和无以剥削之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