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曹操VS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真大咖?
诸葛亮的管理风格 , 最为被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凡事亲力亲为 。 从大竞争战略的制定 , 到一个数据的核算 , 他都亲自上阵 , 严重消耗了他的精力 , 透支了健康 , 导致他过早病亡 。
年少时 , 觉得诸葛亮比曹操强 , 因为那时将“三国”当神话史诗看;稍微成熟点 , 多读点书 , 多做点事 , 觉得曹操比诸葛亮强 , 因为过惯了考核的日子 , 习惯了用实际成绩来衡量才能的工作模式 , 老曹做出来的成绩就量化角度而言 , 当然比阿亮的大;再入中年 , 忽然又觉得诸葛亮了不起 , 知道客观大势未必跟着人的才能走 , 在容忍失败的同时 , 不去轻易否定一个人的才能 , 因为在胜败的后面还有三个字——不容易 。
成功者不容易 , 失败者也不容易 。
文章图片
曹操
实力悬殊阶段
【#诸葛亮#曹操VS诸葛亮:谁才是三国真大咖?】夺取1%的份额 也是一种胜利
如果进行量化考察 , 曹操的成绩单绝对比诸葛亮的漂亮 。 很简单 , 曹操的公司比诸葛亮经营的公司大 , 而且这是曹操亲手打造出来的 。 虽然说在纷纭竞争的尽头 , 天下只剩下三大公司:曹魏、东吴和蜀汉 。 但名额不等于份额 , 不是说你有一个名额 , 就一定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 三足鼎立 , 这三只足的大小粗细是不相等的 , 因此这鼎也不是平衡的 。
还是看大数据吧 , 无论从基本盘的大小、资源的占有量还是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来观察 , 曹魏公司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九以上 。 剩下的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 , 你们东吴公司和蜀汉公司各自去分吧 。 更何况在剩下的一成份额中 , 蜀汉公司又占劣势 。 当时的战略分析家 , 东吴的大学者张俨就做过数据分析:蜀汉公司的综合实力只有曹魏公司的九分之一 。 事实上 , 这九分之一都已经算是夸大了 。
这样一来 , 拿曹魏公司的九成与蜀汉公司的不足一成来比 , 那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
不过 , 这怨得了诸葛经理吗?大数据的对比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层面 , 我们要有动态的眼光 。
我们将对比的眼光集中在公元208年 , 赤壁之战前后 。 那时 , 曹老板已经是北方巨无霸公司的老大 , 虽然借的是汉献帝的壳 , 但公司实体是曹家的 , 公司骨干也是曹家的 。
当时的诸葛亮呢 , 还是一个无任何编制的毛头小伙子 , 在草庐里搞了个画饼式的策划:三分论 。 一时找不到风投 , 只有落魄的刘老板廉价投资他的策划 。
如果将曹老板比作比尔·盖茨 , 将诸葛同学比作街头开家小软件公司的小年青 , 还真不算过分 。 所以 , 这两个人存在一个时间差 , 老曹是大咖时 , 阿亮还是一颗咖啡豆 , 皇叔公司也就是个小公号 。
一个已经成熟 , 一个还在成长 , 真是不好比 。
面对大咖 , 刘玄德这个小号和阿亮这颗小咖啡豆的才华 , 不在于击垮强大的竞争对手——说老曹是竞争对手都算是在抬举皇叔公司了——而在于趁着大咖一个趔趄之际 , 从他手里抢粉丝、抢份额 。 而且 , 能在残酷的吞并行动中生存下来 , 并一点点扩大自己 , 就已经算是胜利了 。
因此 , 不要去比较54岁的老曹与28岁的阿亮谁更强 ,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比较五百强老板和街头小公司老板 , 是没有意义的 。 如果曹大咖成功吞并了皇叔集团和东吴公司 , 不算他能 , 这是他应该的 。 反之 , 如果小公司在老曹这一轮吞并中活了下来 , 还能从大咖嘴里抢过来百分之一乃至百分之零点一的市场份额 , 例如荆州 , 就算是小公司的大胜利 , 这就是诸葛亮、孙权、周瑜的能 。
中小公司的大胜不等于巨无霸公司的大败 , 但巨无霸公司的小败 , 则会成就中小公司的大胜 。 掉了百分之一的份额 , 最多做个检讨 , 少点奖金 , 但中小公司则是捡到了大馅饼 。
推荐阅读
- 「皇甫嵩」东汉真正的大佬,曹操曾是他的跟班,实力可灭掉董卓
- 东北:张学良胡乱部署军队才是918惨败的根源:虎父犬子极度失败
- 曹操@李渊7年一统天下,为何曹操却要22年?原来称号不是白来的
- 『马超』他对曹操恨之入骨,投靠刘备后地位很高,却为何不被重用?
- #民族#诸葛亮手下最神秘的一支王牌部队:无当飞军
- 『』诸葛亮临死前设计了1个巨大诡计,骗了世人上千年,至今无人能破
- 『诸葛瞻』诸葛亮一生最错误的决定 就是把儿子托付给刘禅
- @曹操身世错了1800年?专家专家考古得出结论:史书全都写错了
- 荆州@诸葛亮最著名的一个战略计划,竟然导致蜀汉衰败
- 「过年」50年代春节老照片:当时物质匮乏但年味十足,这才是真正的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