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山东:曲阜多点发力破除要素制约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本报采访人员 姜国乐 孟一
本报通讯员 陈曙光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推进产业振兴,必须破除“人地钱”瓶颈制约 。曲阜市紧紧扭住“人地钱”等要素供给,在田间地头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产业发展实践,一系列做法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袤乡村焕发新的生机 。
入社“老板群”盘活一村经济
“这小果子跟人一样,喜欢群居,一定区域内种植的数量越多,授粉越充分,结出的果子就越多、越饱满 。”4月10日,春日的暖阳照进时庄街道双庙村的500多亩蓝莓园里,村民郭秀菊一边抡着锄头翻地,一边乐呵呵地告诉采访人员,今年村里又有几十户村民把从老一辈开始种的小麦玉米换成了蓝莓 。“蓝果果”最爱的群居生活,在双庙村越来越有样子了 。
过去,双庙村和多数传统农业村一样,以种“一麦一棒”为主,收入低留不住年轻人,多数农民索性把家里的地一包了之 。后来,村里不甘心只让老百姓跟着引进的项目打工,开始尝试集全村之力大胆进行种植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
“村里是2015年开始改种蓝莓的,那时候很多村民连蓝莓都没见过,自然也不敢盲目跟进,不过这些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谈起通过外出学习和项目论证决定在全村大面积推广蓝莓种植的事,双庙村党支部书记高茂河直言,想上新作物,就得让村里人先看到经济效益 。于是,他带着几家农户成立了合作社,先试先种,在第一年坐果率尚低的状况下实现了一亩地12000多元的纯利润,赢得了村民们“一年蓝果果赶上十年金棒棒”的赞叹 。
实实在在的收益摆在眼前,合作社又包了种苗和技术,村民们也不多犹豫了,纷纷加入合作社,自己当“老板” 。短短三年多时间,双庙村的蓝莓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0多亩,先种先试者更是换上了设施大棚 。“双庙蓝莓”开始进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大型商超,牌子越打越响 。
【「发力」山东:曲阜多点发力破除要素制约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各种人力、资金、技术持续注入乡村,曲阜土生土长的农业品牌越来越多 。目前,姚村镇庙东村的莲藕种植产业已覆盖全镇,向全市扩张;尼山红葡萄加入象征国内顶尖葡萄种植俱乐部的“中日葡萄之友”,产品一经问世便跻身高端市场……
八村“飞地”抱团同推一项目
4月9日,采访人员来到了位于吴村镇丛庄村的网纹瓜种植基地,18个现代化的设施大棚里爬满了绿色的藤蔓 。再过1个多月,这些被誉为“瓜中贵族”的绿心蜜瓜就将新鲜上市 。可让采访人员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大棚竟分属八个村 。它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产业目标,借助“飞地”抱团发展 。
“不同村子村情不一样,所以乡村振兴服务队在为村子引项目时,多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项的方式 。”提起打破惯性、巧借“飞地招商”概念对多村产业项目进行整合的事,“万名干部下基层”吴村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副队长朱传勇直言,这得从一笔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的精细账说起 。
去年年初,朱传勇所属的服务队来到了东杨院、蒋家寨等5个村开展工作,每村每年有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产业 。“拿吴村镇来说,当地缺水严重,打口150米以上的井配上泵站少说也得花好几万块钱 。如果为了建大棚一村打一口井,啥还没干十几二十万就没了 。不光打井,修渠、请技术员都是这个道理 。”朱传勇告诉采访人员,为了减少重复建设,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服务队决定5村联合发展一个项目,通过“飞地”把大棚落在一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培育 。就在服务队遍寻良田的时候,3名包村第一书记对这一创新做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带着资金携村加入 。
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和第一书记项目资金“两金”并用下,去年年底,8村共同推进的网纹瓜种植项目落在了土壤肥沃的丛庄村,水、电等园区配套一次备齐 。“同样是建18个棚,集中建设比分散建设省出了小一百万!”东杨院村党支部书记杨飞说,服务队很看重与农民收入息息相关的产品附加值,把省出来的钱全都用在了购买技术服务、强化品牌包装、打通网络销售渠道、建设水果物流基地等二次提升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