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 )


他第二次被流放到惠州 , 那时他已经59岁了 , 他踊跃参加当地的一些市政工程 , 惠州修东兴桥和西兴桥 , 他都有捐款 。
他最后被贬到海南儋州 , 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财力支援地方建设了 , 怎么办?他利用文化上的优势 , 帮助当地发展教育 , 他普及文化 , 指导当地人怎么读书 , 写文章向当地人推广优良的稻种 , 写文章劝导当地人生病要找医生等等 。
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 , 不管自己什么处境 , 苏东坡都努力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好事情 。 这对于一个人来说 , 是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 。 这是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

苏东坡@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插图

一生都在学习的天才
作为一名文学家和艺术家 ,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 , 这个大家都不否认 。 苏东坡在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都登峰造极 。 古文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诗 , 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 , 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 。
苏东坡的成功既在于他的天分 , 也在于他的踏实勤奋 。 苏东坡跟他的弟子说过一段话 , 他说:我年轻时候读书是这样读的 , 每读一部经典一定从头到尾抄一遍 , 每次抄书用不同的字体 , 这次用楷书抄 , 下次用行书抄 , 一边抄原文 , 一边练书法 , 所以他从小是下苦功的 。
苏东坡中年在黄州时 , 已经是闻名天下了 , 但是他仍在下苦功 。 在黄州当地有一名负责教育的官员 , 有一天他到苏东坡家访问 , 书童进去通报 , 过了很久苏东坡都没有出来 , 这在古代是失礼的 , 又过了很久 , 苏东坡才匆匆忙忙出来 , 出来以后就抱歉地说对不起 , 解释说他刚才在里面做功课 , 今天的功课没有做完 。 这个官员听了很不相信 , 他是名闻天下的苏东坡 , 怎么还要做功课?于是问他:你做什么功课呢?他说:我在抄《汉书》 。 官员又不相信了 , 《汉书》他可能都倒背如流了 。 苏东坡说:我已经是第三遍抄《汉书》了 。 《汉书》全文几十万字 , 他抄了三遍 , 所以他是下苦功的 。
除了下苦功 , 苏东坡一生都在勤奋地思考 , 在接受新知识 , 他从不自满 , 而是一直都在补充自己 。 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一直在给自己充电 , 在接受新的知识 , 他学习的门类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 。 我们今天了解的苏东坡是文学家、艺术家 , 实际上 , 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在工程技术方面都非常努力 。 我们现在看《苏东坡全集》中有很多文章不是谈文学艺术 , 他有一篇文章专门谈怎么嫁接果树 , 他说把果树的两个枝条连在一起 , 涂上一种四川产的野生芋头的汁 , 这样嫁接的地方最容易存活 , 他还写过文章推广当时的新农具、当时的新稻种等等 。

苏东坡@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插图

平易近人的苏东坡
苏东坡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 他非常平易近人 。 很多人因为成就高 , 就高高在上 , 拒人于千里之外 。 苏东坡不是这样 , 他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 , 始终以一颗坦诚的心跟别人相交 , 所以苏东坡从来不吝惜自己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才华 , 他很愿意为人家服务 。 比如说书法 , 当时人们非常愿意得到苏东坡的字 , 朝中所有的文官都有他的作品 。
有一天黄庭坚跟一个人说:如果你想得到苏东坡的书法 , 我教你一个办法 , 我已经打听好了 , 苏东坡明天要到一个寺庙去玩 , 你事先做一番准备 。 这个人做了什么准备呢?第二天苏东坡到了寺庙门口一看 , 怎么庙门口放了一张书桌 , 桌上铺了几张很好的宣纸 , 旁边的砚台 , 墨都磨好了 , 还有一支毛笔 , 他拿起来一看说这毛笔不错 , 于是他拿起来就写 , 写好以后这幅书法就归这个人了 。 所以要得到苏东坡的书法在当时很方便 , 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多 , 民间收藏的也非常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