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逆行”,只因钟南山那句话( 二 )


硬座车厢里乘客稀少 , 朱如归一夜无眠 , 满脑子都想着如何进入武汉 。
车抵信阳 , 他打车到107国道边 , 再也无法前进 。 他临时决定 , 步行前往武汉 。
每到一地 , 都有交通管制关卡 。 几乎所有工作人员看到这个戴着口罩、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都很惊讶 。 有劝返的 , 有提出要送一程的 , 朱如归一一婉拒 。 “大家都在岗位上脱不开身 , 不能给人家添麻烦 。 ”顺着国道 , 他走了一天一夜 , 累了就坐在旅行箱上打个盹 。
大年初三晚上 , 他抵达湖北孝昌 。 后来才知道 , 这段路走了110公里 。
此时 , 母亲还对他的“出走”全然不知 。 儿子去同学家小住几天 , 以前也有过几次 。 电话打不通 , 朱伟红并没有太在意 。
从出门的一刻起 , 朱如归就屏蔽了母亲和姐姐的电话、微信 。 “他们打电话过来 , 肯定会劝我回去 。 妈妈一哭 , 我也怕自己会动摇 。 干脆 , 就当一次‘不孝子’吧!”
心里是有怕的 。 坐火车时 , 朱如归把自己的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密码编成短信 , 发给了最好的朋友 , 还叮嘱一句:“如果我回不来了 , 请转发给我的妈妈 。 ”
不过 , 为防万一 , 他还是向亦师亦友的班主任王静通报了行程 。
直到王静打来电话 , 朱伟红才知道儿子已经到达孝昌 。 “他步行了100多公里 , 是不是荒郊野岭 , 有没有危险?他在哪里休息的 , 有没有狼?”得知这段行程 , 她仍止不住后怕 。
战“红区” , 亲历悲喜时刻
“哪怕是为病人送餐、打扫卫生也行 , 这些不需要专业知识 。 普通护工能做的 , 我都能做!我来了就是吃苦的 , 到一线为医护人员搭把手 , 能帮一把是一把!”
到达孝昌后 , 朱如归已是精疲力竭 , 手机电量只剩下6% 。 听说这里的疫情也很严重 , 他临时决定改变行程 。
大年初四清晨 , 他一路打听 , 找到当地的定点医院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 说明了来意 。 “马上安排!”听到院办主任这句话 , 朱如归眼前一亮 , “来对地方了!”
彼时的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 人手、物资、床位 , 样样都缺 , 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 。 朱如归被立即安排在后勤岗位 , 为医护人员配送餐食 。
第一天工作结束 , 他有些不甘心 , 决定拼一把 , 请求到隔离区服务 , “万一成功了呢?”
非专业人士 , 没有防护经验 , 结果可想而知 。
朱如归拦住护理部副主任汤晓燕 , 做了整整15分钟工作 。 “我反复说 , 哪怕是为病人送餐、打扫卫生也行 , 这些不需要专业知识 。 普通护工能做的 , 我都能做!我来了就是吃苦的 , 到一线为医护人员搭把手 , 能帮一把是一把!”
当晚 , 消息传来:“可以进入隔离区工作” 。 朱如归有些迫不及待 , 还颇带豪迈地向汤晓燕发了一条短信:“危难关头 , 总有人要逆行战斗!”
为病人送餐、清理餐余 , 帮他们翻身、端尿 , 观察危重症病人的生命体征……穿上防护服 , 进入呼吸内科病房 , 朱如归也拉响了自己的“一级响应” 。
进入隔离区前 , 他进行了一番心理建设 。 但真正身处其中 , 看到并肩作战的医护人员 , 恐惧感也渐渐消散 。
然而 , 气氛还是有些压抑 。
疫情发生之初 , 满是未知 。 同事的脸上写着焦虑 , 有的患者意志消沉 , 整日蒙头大睡 。 有的人唉声叹气 , 甚至抗拒治疗 。 病房中 , 几乎看不到笑容 。
“哪怕戴着口罩 , 我也要咧着嘴 , 让病人们听到笑声 。 信心太重要了!”有时听不懂方言 , 朱如归就用夸张的手势 , 比画着各种动作 , 患者嘴角终于挤出了一丝丝笑容 。
隔离病房里 , 也有百态人生 。
6床的黄叔叔 , 是确诊病人中最乐观的一位 。 他强迫自己多吃多喝 , 只为提高免疫力 。 有时咽不下 , 眼睛瞪得扑闪扑闪 , 惹得病友忍俊不禁 。 出院时 , 他把朱如归叫到身边 , 说想认下这个“干儿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