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新闻】宁远:传唱千年的九嶷山瑶歌


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 , 萌渚岭北麓 。 境内的九嶷山不仅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始祖舜帝的安寝之地 , 也是瑶族的聚居地 。 据《零陵地区志》记载 , 早在西汉时就有瑶民迁入九嶷山 , 南北朝、隋唐、元朝时期 , 又有瑶民陆续迁入 , 以耕山为业 。 现有瑶族约8000人 。

【搜狐新闻】宁远:传唱千年的九嶷山瑶歌
本文插图

九嶷山瑶族 姜国平摄
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 素以能歌善舞著称 , 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 , 喜欢唱歌、对歌 , 以缓解劳作之苦 , 交流思想 , 抒发感情 。 其形式多样 , 内容丰富 , 比喻巧妙 , 有唱有和 , 有问有答 , 生动风趣 , 娓娓动听 , 耐人寻味 。 瑶歌在湘南一枝独秀 , 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 聚居于九嶷山中的瑶族 ,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 , 生活简朴 , 习惯了大自然的赐与 , 与世无争 。 瑶歌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 , 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 。 明、清时期 , 瑶族山歌“赛花柄”达到了鼎盛 , 每遇大事 , 朝廷都会派遣钦差到九嶷山祭祀舜帝 , 当地瑶民都会载歌载舞迎接祭祀官员 。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与祭祀有关的歌谣:“九嶷山 , 九嶷山 , 九嶷河水转弯弯 , 九嶷河水弯弯转 , 四源瑶女接大官 。 ”明代邓云宵《九嶷山记》记载了瑶民迎接祭祀官员场景:“为长腰鼓 , 吹笙呜呜……妇女和而歌 , 为靡曼声 。 ”清光绪《宁远县志》记载有赵有德诗:“长腰小鼓和笙簧 , 黄蜡梳头竹板妆 , 虞帝祠前歌舞罢 , 口中犹自唱盘王 。 ”
【搜狐新闻】宁远:传唱千年的九嶷山瑶歌
本文插图

瑶家儿女迎佳宾 姜国平摄
九嶷山瑶族系过山瑶 , 为勉系语言 , 歌谣种类众多 , 有信歌、民俗仪式歌、劳动歌、情歌、烟歌、茶歌、酒歌、时政歌等等 。 信歌反映瑶族迁徙、寻找亲属、求援救急、诉说苦情、传递思念等 。 风俗仪式歌内容丰富 , 结婚时有“红堂歌”“拦门歌”“哭嫁歌”等 , 男到女家入赘有“入赘歌” , 祝贺新屋落成有“搬火歌” , 送葬时有“送葬歌” , 男子成年有“度戒歌” , 祭祀盘王有“盘王大歌”等 , 几乎是以歌代言 , 上自天文地理 , 下至凡人琐事 , 远自盘古开天 , 近至眉毛眼前 , 都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 。 其歌词一般为七言四句体 。 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歌词内容 , 尤以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运用最广泛 。 其语气衬词有“咿、嗯、哟、噢、啊、呃、哇、啰、噻、唉、唔、呀、的、咧“等 。

【搜狐新闻】宁远:传唱千年的九嶷山瑶歌
本文插图

坐歌堂 邓小春摄
九嶷山瑶歌大多是单乐段或复乐段结构 。 属单乐段的瑶歌 , 多由七言四乐句构成;属复乐段的瑶歌 , 全曲旋律相似 , 以乐段的变唱形式构成 。 调式最为常见的是宫、征、羽调式 。 旋律多以大、小二度和大、小三度的级进方式平稳进行 , 较少出现大跳 。 保持了平稳、简朴的音乐风格 。
九嶷山瑶歌唱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喊歌 , 放开喉咙高声唱 , 唱腔以“纳发调”高腔为主 , 高声清唱 , 粗犷激昂 , 适用于户外迎来送往或野外劳作时山头与山头之间远距离对唱 。 另一种是讲歌 , 其唱腔当地人称为“二胡调”, 曲调平稳、柔和、动听 , 适用于室内或近距离对唱 。 九嶷山瑶歌还有一个特点 , 它的歌词可用三种话语穿插其中 , 一种是汉语 , 一种是瑶语 , 一种是瑶歌语 , 根据语意环境交叉运用三种话语 , 通过变换话语丰富瑶歌的韵味与感染力 。

【搜狐新闻】宁远:传唱千年的九嶷山瑶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