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张旭《肚痛帖》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苦难真是艺术创作催化剂?

唐代张旭有《肚痛帖》传世 , 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 。 “忽肚痛不可堪 , 不知是冷热所致 , 欲服大黄汤” , 虽疼痛难忍 , 但古人有超强毅力 , 忍痛作书 , 还不乏精彩之笔 , 甚至留下传世之作 。 难道这真的应验了那句话 , 苦难是艺术创作的催化剂?
「文学作品」张旭《肚痛帖》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苦难真是艺术创作催化剂?
文章图片

唐 张旭 张旭(传)《肚痛帖》拓本 , 纵41厘米 , 横34厘米 。 释文: 忽肚痛不可堪 , 不知是冷热所致 , 欲服大黄汤 , 冷热俱有益 。 如何为计 , 非临床 。 「文学作品」张旭《肚痛帖》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苦难真是艺术创作催化剂?
文章图片

明 文徵明 文徵明《苦疡帖》(局部) 。 释文: 疡势比日稍损 , (然未能解脱 , )夜卧不安 , 兼苦(旧逋迫促) , 情况殊恶 。 治内云(云 , 都无头绪 。 )承记念谆谆 , 独有(感藏而已 。 发还篆韵 , 堇[谨]已检领 , 不悉 。 徵明顿首 。 子传先生至孝)。 明代大书家文徵明的一件《苦疡帖》 , 让人了解到文氏具备了强大的长寿基因之背后 , 鲜为人知的苦恼 , “疡势比日稍损 , 然未能解脱 , 夜卧不安 , 兼苦旧逋迫促 , 情况殊恶” 。 但书法家就是书法家 , 一早起来第一件事 , 就是通过书信 , 向朋友“吐槽” , 可以稍稍心安 。
令人感慨的是 , 印人高凤翰一臂病废 , 汪士慎失去一目 , 邓散木晚年因病截肢 , 遂取号“一足” 。 吴昌硕早年失去了一截无名指 。 幼年吴昌硕一次刻印时划破了无名指 , 伤口很深 , 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 , 结果溃烂了很久 , 手指竟少了一截 。 晚年失聪 , 故取号“大聋” 。 不独于此 , 艺术大师吴昌硕在17岁那年 , 太平军与清兵在他的老家鄣吴村激战 , 吴昌硕只好和父亲背井离乡 , 从此留下了困扰其一身的肝痛与足疾 , 在其书法作品落款中 , 多次可以见到 。
「文学作品」张旭《肚痛帖》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苦难真是艺术创作催化剂?
文章图片

近代 吴昌硕 吴昌硕书画册题款 。 释文: 予素不知画 。 衰病 , 多睡虑伤脾 , 时以作篆之笔横涂直抹 , 丑态毕露 。 人谓似孟皋、似白阳、似清湘僧 , 予姑应之曰:“特健药”而已 , 奚画为?书为鹿笙九兄嘱 , 俊卿 。 不能不说 , 前人甚至一个便条题签 , 也可以成为“作品” , 比如齐白石的这件称病便签 。 很多时候 , 古人会“托病” , 这是一种生存策略 。
「文学作品」张旭《肚痛帖》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苦难真是艺术创作催化剂?
文章图片

近代 齐白石 齐白石便签 , 门条告白 。 释文: 鄙人养病 , 午前出门闲游 , 午后申时接客 。 如果说书法家最常见的是颈椎病 , 印人最常见的就是肩周炎 , 臂痛、腕痛 , 黄士陵大师便有此感喟 。 另一个就是年纪大了之后 , 眼睛不行了 , 很多印人的创作止步于五十岁左右 , 或者就是请人代刀 。 因为老花镜的问世 , 现代篆刻家的创作生命延长了 。
所谓“有好都能累此生” , 书画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特健药” , 吴昌硕在给友人作品落款时提到:“人谓似孟皋、似白阳、似清湘僧 , 予姑应之曰:‘特健药’而已 。 ”书画就是一种“特健药” , 乐以忘忧 。
「文学作品」张旭《肚痛帖》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苦难真是艺术创作催化剂?
文章图片

近代 吴昌硕 还读书庐 边款: 老缶不治印已十余年矣 , 今为大仓先生破格作此 , 臂痛欲裂 , 方知衰暮之年未可与人争竞也 。 丙寅立冬日八十三叟吴昌硕 。 「文学作品」张旭《肚痛帖》与王羲之《夜来腹痛帖》遥相呼应,苦难真是艺术创作催化剂?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