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作战大数据这片海,他的职责是帮助部队成功抢滩未来战场( 三 )


2018年 , 在全军第二届军事建模竞赛中 , 吴锋提供的命题素材“演训数据建模分析与评估” , 引来了全军数百个团队竞相求解 。
这是一个他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难题 , 也是作战数据处理的瓶颈问题 。长期以来 , 由于缺乏好的模型和算法 , 很多作战数据只能简单处理 , “就像是费尽千辛万苦从山里采来食材 , 却没有好的厨师和合适的烹调方法” 。
常年奔走在作战数据建设一线 , 吴锋和他的团队最懂数据采集的艰辛 。去年 , 为保障指挥员准确掌握某地堰塞湖后续灾情 , 吴锋带着测量设备 , 在海拔4200多米的地方徒手爬上大山 , 冒着跌落悬崖的危险开展航拍 。
一次 , 助理工程师王俊强为采集重装分队远程投送数据 , 在高原连续机动了14天 , 行程3000多公里 。还有一次 , 女参谋卢甜为采集火力打击毁伤数据 , 一天就辗转800多公里 , 从酷热的戈壁奔赴雪花纷飞的大山……
为了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 吴锋没少想办法 。以往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人工填写表格 , 然后层层上报 。吴锋认为 , 这种方式采集的数据既容易出错 , 又时效性差 。
“不新鲜的数据就如同过期变质的弹药 。”这个曾获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的“硬核理工男” , 决心变人工采集数据为传感器采集 。
他潜心研究各类传感器:光学的、声音的、红外的……然后动手画电路图、焊电路板、写程序、做外壳 , 陆续研制出5类200多个数据自动采集仪 。这些仪器加装到部队各类装备上后 , 作战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大幅提升 。
然而 , “冰冷的数据只是‘初级产品’ , 拥有作战思想的深度分析才是指挥员的关键需求 。”吴锋又带领团队起早贪黑 , 深研数字背后的动因、探寻事件幕后的规律 , 努力用一份份饱含系统分析科学味、充满作战思想硝烟味的数据分析报告 , 为指挥员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
“数据只有充分用起来 , 才有战斗力 。”吴锋说 , 信息化战场将产生海量信息 , 但信息的价值密度低 , 获取有用信息“如同从高压水管中喝水一样困难” , 如何有效分析利用海量战场数据 , 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
为此 , 他和团队确立了一个工作的目标:深挖数据潜力 , 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分析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 用以辅助指挥决策 , 把数据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 。
为了给作战指挥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产品 , 每次任务展开后 , 吴锋都会组织团队展开“头脑风暴” , 列出几十种数据分析样式 , 然后反复精准对接需求 , 打磨出一份份“精品件” 。
走上新岗位不到一年 , 他就带领团队整编形成多份数据分析报告 , 为部队开展演训评估、搞好配套保障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4年来 , 吴锋的团队先后完成10多项重点研究课题 , 获得了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 。
一次次挖掘作战数据潜能的过程中 , 吴锋也不断发掘团队中每个人的潜能 。他的团队先后有4名官兵作为数据处理骨干 , 被选调到上级单位或其他大单位 。
“以前在基层搞数据工作 , 一个人单枪匹马 , 很孤单;而现在带着专业团队一起干 , 温暖而有力量 。”吴锋说 , 数据工作迭代性很强 , 需要一代人为下一代人铺路 , 才能加速推进作战数据保障发展 。
:面对作战大数据这片海,他的职责是帮助部队成功抢滩未来战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