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能历史集@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曹操攻取汉中后


博能历史集@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曹操攻取汉中后
文章图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瀛洲海客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 , 曹操率大军进取汉中 。 秋七月 , 至阳平关 , 汉中太守张鲁不敌 , 遂败走巴中 , 又遭刘备率军阻击 。 无奈之下 , 张鲁只好投奔曹操 。 同年十二月 , 曹操以征西将军夏侯惇、驸马都尉杜袭督汉中 , 随后便班师回朝 。
从曹操的战略规划来看 , 他取汉中 , 是为攻取益州做准备 。 因此曹操在攻取益州之后 , 也应当趁势进攻益州 。 于是司马懿进言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 , 蜀人未附 , 而远争江陵 , 此机不可失也 。 今克汉中 , 益州震动 , 进兵临之 , 势必瓦解 。 ”而另一位谋士刘晔也持相同意见:“今不取 , 必为后忧 。 ”
曹操听罢 , 反而不甚在意 , 甚至感慨道:“人苦无足 , 既得陇 , 复望蜀邪!”此时的益州 , 刚落入刘备之手 。 曹操一直将刘备视为平生大敌 , 眼见刘备龙盘巴蜀 , 他也应当继续进取益州 , 一鼓作气消灭刘备这个隐患才对 。 但奇怪的是 , 曹操进取汉中之后 , 非但没有进取益州 , 反而直接返回北方 。 那么此时的曹操 , 究竟有什么顾虑呢?
一、曹魏内部隐忧的可能性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 法正说刘备攻汉中 , 并一语点破曹操仓促而回的真相:“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 , 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 ”奇怪的是 , 益州与邺城隔绝千里 , 蜀地应当没法接收到曹操腹地的消息 。 那么法正是如何得知曹操内部不稳定呢?
博能历史集@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曹操攻取汉中后
文章图片
显然 , 这只是法正的猜测 。 但不得不说 , 法正还真的蒙对了 。 在曹操返回北方的这两年(即215—217)内 , 尽管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曹魏内部出现过叛乱的例子 , 但从曹操的政治举动中 , 可得出一个结论:曹魏集团内部 , 是有着不和谐的声音的 。
纵观曹操的权力之路 , 笔者也发现一个规律:曹操的政治地位每次得到提升时 , 曹魏集团内部总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 对此 , 曹操的办法是“杀鸡儆猴” 。
博能历史集@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曹操攻取汉中后
文章图片
建安十三年(208年) , 曹操初定北方 , 为汉丞相 , 大儒孔融满门被诛 。
建安十七年(212年) , 曹操平定关中 , 进爵魏公 , 谋士荀彧忧愤自尽 。
【博能历史集@为何不趁势进取益州?,曹操攻取汉中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 , 曹操取得汉中 , 进封魏王 , 名士崔琰下狱而死 。
显而易见 , 曹操在攻取汉中之后 , 要按照以往惯例得到再次升迁 。 但曹魏内部 , 同样再次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 因此曹操仓促返回邺城 , 便是为了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 或许曹操想的是 , 等他再次出兵将益州平定后 , 自己便可以打算称帝了 。
另外 , 不仅是曹魏腹地可能有问题出现 , 曹操的另一大外患——江东孙权 , 也在蠢蠢欲动 。 早在曹操进攻汉中之时 , 孙权也趁势发动了第二次合肥之战 。 尽管张辽在逍遥津一役中表现出色 , 但曹操仍旧不放心 , 因为孙权依旧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 故而曹操在返回北方之后 , 也曾亲自到过合肥 , 并留下夏侯惇领二十六军亲自驻扎 。 由此可见 , 曹操对江东颇有防范意识 。
二、曹操进取益州上的劣势
上文探讨的问题 , 皆是从客观角度出发 。 因而不妨再从主观原因考虑 , 曹操当时倘若进攻益州 , 会遇到哪些严重阻碍?依笔者观点 , 曹操放弃进攻益州 , 可从三点现实原因考虑:
其一 , 降卒问题 。 曹操平定张鲁时 , 曾遇到颇多阻力 。 据《资治通鉴》记载:“秋 , 七月 , 魏公操至阳平 。 张鲁欲举汉中降 , 其弟卫不肯 , 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 , 横山筑城十馀里 。 ”听闻曹操来袭 , 张鲁原打算投降 , 但他的弟弟却表示反对 。 张卫战败之后 , 其谋士阎圃也劝说他退守巴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