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二 )


玉饰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边长12.6厘米、孔径6.5厘米、厚0.8厘米 ,
绿色 , 器为扁方形 , 四边圆滑 , 中间为圆孔 , 单面钻 , 通体磨光 。
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镯 , 大汶口文化 , 高3.7厘米、两端径7.8厘米、中间束腰直径7.4厘米、厚0.9厘米 。 白玉 , 沁有灰白斑 , 两端外移 ,中间束腰 , 中部对应有两处裂痕 , 每处裂痕之内壁均有对应的四个圆孔 , 应为修补之用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坠 , 大汶口文化 ,
左:高7厘米、宽1.7厘米、厚1.5厘米;
右:高3.7厘米、宽0.8厘米、厚0.8厘米 。
2件 , 左件为青玉 , 沁有大面积白色、少量淡青色及黑色斑 , 整体呈舌形 , 末端内束 , 束腰处有一圆孔 , 舌尖处残缺;右件为浅绿色 , 近圆柱形 , 一端稍扁 , 中部有一圆孔 , 另一端圆弧 , 器身有黑色弧形条斑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璧 , 大汶口文化 ,
直径14厘米、孔径6.6厘米、厚1.1厘米 ,
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 。
浅青色 , 通体抛光 , 边缘圆弧 , 璧内圈较厚 , 向边缘外渐薄 , 璧内圈一周有漩涡形浅凹槽 , 为管钻痕迹 , 有裂痕 。
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片 , 大汶口文化晚
最大者:高2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
最小者:高1.5厘米、宽2.8厘米、厚0.2厘米 。
7件 , 浅青色 , 黄褐色 。 器均呈指甲盖形 。 其中4件上部两边对称刻阶梯状 , 另两件为梯形 , 一件为长方形弓状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锥形器 , 大汶口文化 ,
左:高7.2厘米、边长0.4--0.7厘米;
右:高8.5厘米、宽0.8厘米 。
2件 , 左件为绿色 , 沁有大量白斑 , 整体近长四棱锥形 , 通体抛光 , 刃部锋利 , 右件为绿色 , 沁有白色斑及黄褐色斑 , 整体扁长条形 , 通体抛光 , 尖部锋利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锥形器 , 大汶口文化 ,
左边:残高5厘米、 宽1.5厘米 ,
中:高4.4厘米、宽0.9厘米、厚0.9厘米;
右边:高4.4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 。
3件 。 左件为黑绿色 , 含白色斑点 , 有绺 。 长条形 , 刃尖部微残 , 通体抛光;中间为浅绿色 , 含白色绺 , 整体近四棱锥形 , 通体抛光 , 锥体尖部锋利;右件为浅绿色 , 器身沁有大量白色斑点和黄褐色斑 , 通体抛光 , 器身为截面呈梯形的四面体 , 两端均磨成截面为三角形的四面体 , 其中以侧面中部挺起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锥形器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最大者:高11.5厘米、宽0.9厘米、厚0.4厘米;
最小者:高6.1厘米、宽0.9厘米、厚0.6厘米 。
4件 。 绿色和乳白色 , 长方体 , 前尖锋利 , 中为方棱体 , 后部一圆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