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沙#温暖的光(抗疫一线的故事)( 二 )


“感觉救死扶伤的他们很神圣 。那时我就在想 , 如果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好了 。”佘沙说 , 在汶川地震之后 , 感觉自己突然就长大了 。
岁月悄然流逝 , 12年的光阴 , 改变了当年的灾区 , 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
佘沙长大了 , 成为一名护士 , 一名如当年为拯救生命逆行而来的白衣战士 。她来到武汉抗疫前线 , 带着她曾感受过的阳光和温暖 , 去守护同样需要帮助的人们 。

佘沙是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 。这支队伍都是精兵强将 , 全队126人 , 其中医护人员有122人 , 18名医生、101名护士、3名技师 , 他们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14家医院的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心内重症、综合ICU等科室 , 都是经验丰富的各个科室的业务尖子 。
召之即来 , 来之能战 , 战之必胜 。这支队伍的战场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 , 而东院区3号楼5病区的8楼则是他们日夜奋战的前沿阵地 。2月2日晚 , 刚到驻地的医疗队没有做过多的休整 , 便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前工作 。他们接手的是重症病房 , 要和时间赛跑 , 跟病魔抢生命 。
2月11日 , 佘沙进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的前沿阵地与队友并肩作战 , 协助负责总务和医院感染控制(院感)的工作 。佘沙用“守门员”和“搬运工”两个词来形容她的两项主要工作 。院感是“守门员” , 为大家把好这道安全门 , 守好这一关;总务则是“搬运工” , 清查和补充所在科室每天的医疗物资 。工作时间是两班轮换 , 上午7点到下午1点 , 或者中午12点到下午6点 。
在其他医护人员没有上班之前 , 院感护士需要先对整个环境进行消毒 , 所有医护人员用的电脑以及要接触到的地方都需要细心地擦拭消毒 , 每天两次 , 不留死角 。医护人员的面屏和护目镜是重复使用的 , 要对这些反复使用的物品进行浸泡 , 再交给其他专业人员拿去消毒 。医护人员的更衣室和脱防护服的地方也都贴了完整的操作流程 , 必须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 。她和同事们盯着每一位进入病区的医务人员穿防护服 , 发现不合规就要马上纠正 , 防止因防护不到位而发生感染 。
“搬运工”则让佘沙吃了不少苦头 。刚到医院那段时间 , 人手少 , 病人多 , 科室医疗物资消耗非常大 , 每天都要去各处物资领取点领东西 。医护人员所需的防护服、手套、药品这些还算轻便 , 患者要用的医疗器械就不好搬运了 , 比如呼吸机 , 只能一台一台地往回挪 。为数不多的推车 , 进了污染区之后就不能再出来 , 所以物资都是靠人工搬运 , 肩扛手提 。那几天 , 佘沙的手累得都抬不起来 。
【#佘沙#温暖的光(抗疫一线的故事)】到医院工作后 , 佘沙认识了最让她感激的人 , 因为这个人曾经救助过他们汶川的父老乡亲 。
这个人叫叶曼 , 现在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肠胃外科护士长 。
2008年 , 叶曼正是佘沙现在这个年纪 , 也是刚刚入职医院的新护士 。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 , 她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 , 坚守在一线 , 护理因汶川地震转运而来的受伤患者 。“没想到我们以前帮助过的这群人 , 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叶曼感慨缘分的奇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