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媒体报道中的淞沪会战( 三 )
1937年8月28日下午 , 两个飞行中队的日军轰炸机向上海南站月台上正在等车的大批难民投弹 , 当场炸死二百多人 , 其中包括15名婴儿 。 时任美国米高梅公司《今日新闻》电影摄影师的王小亭赶到现场 , 用电影摄影机拍摄了现场的惨状 。 他把截取的镜头胶片交由美国海军军舰送到马尼拉 , 又由飞机送往纽约 。 “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这张照片被刊登在10月4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上 , 并配以详细的文字叙述整个轰炸过程和伤亡情况 , 结果在美国各界激起了巨大反响 。 不久 , 美国政府将这张照片放在红十字会和国家公债的海报上广为宣传 , 还制成明信片向美国人民发出捐助呼吁 。
文章图片
据估计 , 有1.36亿人看过这张来自上海南站的照片
进入9月后 , 随着淞沪会战打得愈发激烈 , 日军不仅从华北和台湾抽调部队增援上海派遣军 , 也加紧在日本国内征召预备役人员入伍 。 据1937年11月出版的《生活》杂志报道 , 为大量且快速地补充兵员 , 日本已将服预备役的年龄上限由22岁增加到32岁 。
1937年9月中旬 , 供职于美国《生活》杂志的日本著名摄影师名取洋之助从美国返回日本 , 他在东京拍摄了一组以应征入伍为题材的纪实摄影作品刊登在《生活》杂志上 。 下面一幅题为“一个日本烘焙师去中国参战”的照片就是他被该烘焙师邀请到家里聚会时拍摄的 。 当天晚上 , 年迈的父母、妻子、四个孩子和亲友们一道为已经不年轻的烘焙师饯行 , 从在场人的神情来看 , 并没有因为烘焙师即将踏上异国战场而表现出离别的伤感 , 当时日本民众被煽动起来的战争狂热由此可见一斑 。
文章图片
照片中端酒杯者是即将入伍的烘焙师 , 他的母亲手持日本国旗站在背后
至淞沪会战末期 , 中日双方在上海战场投入的兵员总数已达一百万人左右 , 随着日军三个多师团的兵力于11月5日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 , 整个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 与此同时 ,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九国公约会议 , 中、美、英、法、苏等19国均派代表参会 ,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会上恳请各国在道义上、经济上对日本实行制裁 , 虽经三周讨论争取 , 终究未能如愿 。 会议最终草草收场 , 各国只是在名义上支援中国而已 , 并未通过任何制裁日本的决议 。
11月29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以大幅照片配以文字 , 扼要地报道了这次会议的缘起和结果 。 主要内容如下:
11月3日九国公约的8个签字国和其它11个观察员国出席了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大会 , 唯独日本缺席 。 会中虽两次邀请日本 , 但均遭其拒绝 , 会议只从日本得到了一纸声明 , 大意是:“中日战争与世界其它各国毫无利害关系 。 日本有义务推翻与其敌对的中国政权 。 ”针对日本的强烈表态 , 布鲁塞尔会议仅发表了空洞的声明:“日本无权干涉中国的内政 , 中日战争与世界其它各国有利害关系 。 ”因为大会没有通过任何有实际效力的决议 , 最后只得宣布休会 。 态度消极的英国外交大臣竟然在休会之前就匆匆赶回伦敦去了 。
文章图片
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入场
淞沪会战结束之际 , 《生活》杂志正好届满“一周岁” , 它用了两个版面和多幅照片反映了中国军队开赴上海前线与日军苦战的场面 。 标题是《中国在上海历时三个月的英勇抗击被瓦解了》 。 1937年11月22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一周年纪念号”如此评价淞沪会战的意义:“现代时代发生的一件最伟大的新闻事件之一就是中国人民在上海抵御日本军队的侵略 。 在三个月的战斗中 , 几十万中国军队书写了史书上的新篇章 , 他们向世人证实了中国人民也可以有宁死不屈的意志 。 ”
推荐阅读
- 『』中国两大“绝密技术”,被盗始末
- @这三个人被国人痛骂,最终无一人当汉奸
- 「美景」中国各省的血统来源:你是谁的后裔
- 『部队』越南军刊:中国陆军是世界最可怕的军队!
- 「印度」1962年那场中印战争:为何中国很少提起印却刻骨铭心
- 公望■《富春山居图》曲折离奇的六百年
- 【上甘岭】美国至今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打不下来
- [顾方舟]65年前一种怪病降临中国 一位科学家以身试药 一剂疫苗庇佑三代国人
- 办公室■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外号为何是“邱小姐”
- 「演习」演习导致749名美国士兵葬身英吉利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