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申请北美phD,药学或者生物医学,能申请到怎么样的学校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入驻导师 德克萨斯大学 张学长 提供
(注:导师学历已通过平台审核,真实可查)基本信息学校专业年级浙江大学2011级药学
TOEFL 100(S:22)/ GRE V:155 Q:167 AW:3.0 sub:无
GPA3.90(87.5) ranking:4/42
科研申请时一篇挂名四作在投
University of Alberta 暑期科研实习三个月
推荐信加拿大实习导师一封,毕设指导老师一封,学院领导老师一封,小老板一封,四封换着用。
申请经历其实从大学一开始,我就基本决定是要读博士的。
一方面是由于在学校,对工业界了解有限,另外也是我们专业本科毕业难以有好的职业发展。当时设想的是今后可能要做学术,也不一定做得多优秀,但可能自由稳定一些,算是那个时候自己人生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但其实到了后来申请的时候,对当教授做科研这条路了解的更多了以后,内心也有了更多疑惑和犹豫,哪怕如今我已经到了博士的最后阶段,对于之后的去向依然内心没有十分明确的打算,以后会不会做学术这个问题,我想还是交给时间吧,人生自会有一个去处。
当时本科早些时候,虽说有读博的打算,但自己并没有出国的想法,因为自己身边没有这样的氛围,大概觉得这会是件很困难的事,应该只有很厉害的人可以做,与自己并不相干。
当然某种崇拜心理必然是有的,不过自己与出国的联系也仅限于背过部分托福单词而已。
那时候,自己身边确实也没有出国的同学或相关的声音,因而大三之前我的脑子里都丝毫没有关于出国的一丝念头。
大二暑假,学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开启了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当时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有了一丝出去看看的想法,而且这个项目的资助额度很高,所以就报了名,当时也没有太在意,也并没有毕业后出国的想法。
其实那个时候更让我伤脑筋的是毕业之后的方向问题,本科药学方向非常混杂,但博士的方向就必须明确,或者药物化学,或者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等。
在经过大三上半学期的专业学习之后,我逐渐明确了以后的研究方向,大概会偏向药物化学方向。但当时学院这个方向的一个教授要退休了,本院的选择并不多。
那时我了解到,学院的一些硕士毕业后去了港大化学系。学院历年也有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项目,条件要求不高,那时我开始觉得出国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我咨询了学院的几位老师,在听了我的情况之后,老师让我不应只将目光放在香港或新加坡,鼓励我直申美国。
从那时起我才开始有了比较严肃的出国打算。但那个时候已经差不多是大三下学期了,按照正常的美国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进度,那个时候理应已经基本解决了标准化考试的问题,而我却才开始准备。
我从大三寒假开始准备托福。距离下半年的申请,时间已经非常紧迫。我一开始并没有充足的信心能够在申请开始前拿到足够的托福与GRE成绩。
大三下学期,我的生活就基本围绕着托福与GRE。5月份首战托福,刚好上了100,小松了一口气,后面就没有再考。10月份的时候考了GRE,还好成绩也过得去,就开始准备简历申请了。可以看出我的申请整体来说都很匆忙,基本一直在赶截止时间。能有后来的申请结果,其实我已经比较满意了。
当然,难免也会有一些不甘与懊悔,感慨自己如果有时间准备得更充分些,也许可以有更好的申请结果。但人生就是这样,你只能在不完美的条件下寻求最好的结果。
我一路走来,最终选择出国,其中有很多偶然,但细想来,其实也是必然。
为什么要出国?对于生物医学圈的学生而言,早年出国读博基本是这一专业方向的最优选择,因为这一行业就业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必须有博士学位才能有进入学术圈的敲门砖以及较好的工业界机会和升值道路,而国外的整体学术条件又优于国内,而且国内高校也存在卡人海外经历的限制,所以导致了大家争相出国读博士。
当然最近几年,这个圈子的热度有所下降,很多人选择转行,这为大家提供了另外一种出路,对这个圈子的学生而言是好事。
读博的机会成本太高,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它的。当然对于确定要读博士的人而言,出国读博还是一个大的潮流。
当然,现在也又不少学生选择留在国内读博,两者没有明显优劣之分,很多国内的实验室做的也很好,还省去了麻烦的各种考试和申请准备。
对比于国内的科研环境,国外的学术环境或者说科研条件并非一定是更优的,随着国内科研投入力度的加大,很多海外人才的回归,很多国内的实验室也具有出色的产出,但总体而言我认为国外的读博环境要比国内好,年轻人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顾虑和打算,去到世界另一个地方体验生活不是坏的打算。
具体而言,与科研水平无关,我认为国外博士项目的优势有:首先,国外大多博士项目有rotation的阶段,一个学生可以在第一年轮流在多个实验室工作,最后选定一个导师,这比国内多数博士入学即确定导师的制度多了很多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地兴趣。
其次,对于生物医学这样相对劳动密集的博士生涯来说,国外实验室的work life balance相对要好很多,虽然晚上或者周末加班必不可免,但总体来说学校或大多导师不会有这样的硬性要求,而国内整体的氛围是晚上和周六都默认是工作时间。
另外,国外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一些,学术讨论氛围更为自由。而国内,老板与学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相对有较明显的等级关系,学生帮老板做碎活,低年级学生帮高年级打杂之类的在新人刚进实验室的时候是比较常见的。
还有就是在毕业要求上,国外的大学的,即使是很好的学校,很好的实验室通常也不会对学生毕业时的论文有严格的限制,通常是老板准予毕业了,学生通常就能顺利毕业。而国内目前普遍对学生毕业有严格的sci论文数的要求。这样的政策本意是对毕业博士生的质量有个要求,但另一方面也鼓励了大家为了指标灌水,一些优秀博士反而可能因为论文卡壳而无法顺利毕业。这一点上,我认为国外的更人性化一些。
最后,我想出国攻读博士学位与在国内读博士一点很大的不同就在于独立生活。国内,博士生活是本科的延续,你的生活习惯无需有很大的改变。而在国外,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在国内。当然也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出国读博的,我有同学就是在国外博士项目入学一年后有回国读博的。
关于托福、GRE的准备工作托福、GRE考试的准备已经非常标准化了,网上也有很多的攻略,基本按部就班的准备就好。
我申请的时候,好一点的学校(专业排名50以内)托福的要求基本是100,GRE没有硬性要求,不过尽量320以上,AW保底3.0以上,有了这样的分数申请的时候基本不会被卡壳。
排名靠后的学校分数可以适当放低,托福80多分申请到美国PhD的我也见过一些(学校排名可能80+了)。当然头部学校申请者都很优秀,能考高一点自然好。
最近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竞争有趋于激烈的态势,很多人考很多次,把托福分刷到110+。
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时间充裕,能刷高自然好,但如果这个110分是靠4次考试刷出来则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一次就有103,为了提升那几分再砸一个学期时间进去,还不如转而搞搞学术,提升自己的专业背景,这才是实打实的。GRE也是一样。
在准备考试上,优先托福,然后GRE。托福词汇少,也更常用,GRE单词很多过分生僻,只为考试而用。具体,单词书大概刷个3遍就足够了,不要求每个单词都能准确记忆。最后要用乱序的背一遍,避免词汇的连贯记忆。现在很多背单词的app都有托福GRE词库,排队买饭的时候刷上几个,很方便节省时间。
关于GRE sub考试。我没有考GRE专项,这个在申请的时候也不是必须的,但可以额外提供以证明自己在某个方向的基础知识。我个人感觉这个sub的作用有限,因为考的好是理所当然的,考的不好反而让人疑惑。
如果你开始地早,有时间准备这个考试,而且考得不错,就可以把它放到简历里。如果没有太多时间准备,或者考得一般甚至不太理想,不如不放。
国外大学的实习或交换经历如今在申请国外好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一份海外的实习或交换经历已经几乎成了申请必备的条件,与我同一届入学的中国学生几乎都有在国外的优秀大学进行科研与交换的经历,或者是美国的本科。
对于申请而言,它的好处是毋庸置疑地,既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同时很重要的是在申请时如果能有一封国外导师的推荐信是相当加分的。
我有幸在大三暑假的时候到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参加了三个月的科研实习,这对于我个人明确申请方向,以及接触熟悉国外的学业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国外大部分的学校除了在NYC、LA等这样的大城市的,基本都是小农村,像Dartmouth、Cornell这样的更是几乎与世隔绝。
我当时实习的阿尔伯塔大学已经是Edmonton的大城市,但和国内一二线繁华的大都市也是没办法比的。很多在外读博的学生为了应对贫乏的生活都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热衷滑雪,有的迷恋健身,有的一有机会就休假去国家公园……
申请的时候是否需要套磁?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具体讨论。我自己在申请的时候就基本没有套磁,只套了NUS的一位化学系教授,对方也是给了礼貌的“欢迎申请”的回复(很多教授一天要处理几百封的邮件,能得到回复已经很不容易了),倒是在拿到offer之后,收到了几位教授encourage to accept the offer的邮件。
我个人感觉一般礼貌性的套磁作用不大,特别很多教授并不在招生的committee里,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但我相信学术套还是有作用的,如果你在一个领域有了不少的知识和经验,并且研究了某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并且很感兴趣,那可以尝试联系他,诚恳地介绍自己的背景,对他研究的理解以及希望加入他lab的愿望。
此外,我不觉得纯粹礼节性的套磁能增加录取几率。而且不少教授之间也都相互认识,“广撒网”被发现的话不是好印象,而且套磁中了之后不去也不是好的行为。
Paper对于申请的作用申请的时候有paper在手是非常加分的,但这对于一般的申请者而言并不是都能做到的,需要提前很久的规划,大量时间的付出,还需要看运气。
我申请的时候有一篇挂名的水文在投,对我的申请有什么帮助我也不太清楚,但应该聊胜于无。
如果能有好期刊的一作文章,能给简历增色不少。但我觉得paper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一般人很难在本科阶段就有优秀的产出,这些申请委员会的人也懂,不会是录取时考量的重要标准,但是确是优秀的申请者stand out的机会。
所以我感觉paper是一个附加分项,如果像我一样申请的时候比较着急了,没有时间充分准备,那就不需要过分纠结paper的事了。但如果在大二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坚定了出国的计划,那就可以考虑加入一个实验室,好好地干,争取能在某篇文章中获得一个署名。这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出于申请的目的,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帮助你认识了解博士研究的生活,以及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研究方向。
我本人就在天然产物分离以及药物化学合成两个实验室做过一些基础工作(大学里统称为师兄“打杂”)。其实后来老板发paper署名的时候把我都加上去了,但我申请的时候没有用得上。
如果想要在简历上放paper增色的话,一个可能的捷径是写review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长周期的实验支撑,只要综述某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就可以了,所以相对简单,而且也能帮助自己尽快了解一个领域,这对于任何博士生而言都是必备的技能。所以可以和老板商量,看有没有发review文章的可能,当然它的含金量会稍微低一些。
申请院校(按化学专业排名)
以下是我当时申请的学校和项目的具体经历,有些项目的情况因为时间变动,现在可能有变动。MSU, 1.24 SPEAK test密歇根州立大学,虽然在名气上被同州的密歇根安娜堡压制,但在州立大学中算是还可以的学校了。
地理位置在密歇根,自然很冷,但听说学校很大,也很漂亮。另外,这个学校有招国际学生的传统,中国人和黑人挺多。
MSU化学系也还不错,但申请需要提交化学sub成绩。因为不用申请费,不用送GT分数,所以我还是申了。
MSU是我最先收到消息的学校,通知我参加SPEAK test,也就是MSU出了名的变态口语考试。这个考试有两场,一场在北京,一场在上海。我参加了上海的考试,去的人不多,也就30人左右,而且似乎大部分去的人都是申的化学。南大有十几个人组团去,他们与MSU好像有暑期交流活动。
考试形式是回答十二道题,题目在试卷上有,耳机里也会读。与托福不一样的是,题目读完之后,是没有准备时间的,需要立即回答,而且从考试开始,就是全程录音的。我考试之前在网上搜了机经,提前准备了一些题目。但网上的资料年代似乎比较久了,考试时题目完全不一样,也没有之前网上说的看地图的题。所以总的来说,答的比较糟糕。
推荐阅读
- 有必要申请除了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以外的八大吗
- 有中介机构说,转学可以申请名校。申请美国本科转学,怎样保证成功呢求靠谱回答谢谢。
- 用高考成绩申请澳洲留学风险大吗
- 在美国考GRE应当怎样备考
- 怎样评价永城芒砀山旅游区申请5A级旅游区的目标
- 研二在校学生,明年毕业,现在想申请美国旅游签证,一个人,需要提供哪些材料求指点
- 澳洲目前已有13所高校认可高考成绩,申请困难吗,那些更牛的大学真的比国内的211更容易考吗。?
- 佐治亚理工申请难度怎样
- 时尚可以申请专利吗
- 本科浙江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以后不太想学纯数,想向金融发展,国内读金融硕士和出国phd哪个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