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学校教育如何在疫情中升级重启?( 二 )


三、如何推动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融合发展?
在延期开学的决定发布之后 ,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显得更有准备 , 有的迅速推出线上课程 , 有的向学校教育伸出橄榄枝、主动开放技术平台争取合作双赢 。 而在学校“网课”上线之后 , 不少家长因为节省了学校与校外培训之间的奔波时间、可以在学校课程和校外培训课程之间自如切换而感到庆幸 。 校外培训与学校教育似乎呈现出各方乐见的“和谐” , 这也引发了关于校外培训与学校教育关系的思考 。
【疫情:学校教育如何在疫情中升级重启?】校外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 近年来却因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被列入专项整治 。 整治对建立规范有序的校外培训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并未彻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 。 校外培训机构因为家长的选择而存在 , 形形色色的校外培训机构 , 有的以超前抢跑吸引家长而为人诟病 , 但更多的还是凭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赢得了家长肯定 , 甚至被部分家长看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刚需” 。 对于这部分家长 , 校外的“刚需”与学校教育刚性的时间安排和学业任务叠加 , 造成了学生一直减不掉的课外负担 。 要破解这个难题 , 不仅要着力规范校外培训 , 也要着眼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 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 。
疫情期间的教育体验给出解决问题的重要启示 , 就是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融合发展 。 一方面 , 学校教育要从校外培训中汲取科学合理的养分 , 以宽广的胸怀和奋进的姿态巩固主阵地作用 。 另一方面 , 一些优秀的校外培训内容和先进教学模式 , 可以通过合作方式进入到学校教育的体系 , 增强学校教育活力 , 同时减少学生家庭在校外培训方面的投入和负担 。 希望在学校教育重启之后 , 能够鼓励一些类似的探索 。
四、如何更好协调“五育”?
学校教育的内容设计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 从最初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 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 体现了对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 但对于“五育”之间的关系 , 不同的教育理念 , 就会形成不同的教育实践 。 这次疫情防控 , 可能会刷新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知 。
抗“疫”实践证明 , 战胜疫情最有效的良药就是健康体魄 , 健康和其他所有的一切 , 成为1和0的关系 。 这也倒逼我们重新思考 , 学校“五育”之中体育和其他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在社会层面 , 相关的质疑由来已久 。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假如在学生步入大学之前 , 就成为一个个“小胖墩”和“小眼镜儿” , 显然不符合我们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 。 对体育教育应该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再认识 。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这样写道 , “体育一道 , 配德育与智育 , 而德智体 , 而德智皆寄于体 , 无体是无德智也 。 ”蔡元培先生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 。 体育事实上是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教育 , 有机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手段 , 体育教育也应作为承载“五育”的综合载体在学校教育中重新定位 。
近年来 , 我们就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 , 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 , 强化“健康第一”理念 , 但效果并不理想 , 其根源在于认识不到位形成错位的办学“政绩观”作祟 。 以体育为本 ,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推进 , 需要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系统重构 , 而不是简单的课时调整 , 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 。 这次疫情犹如一面镜子 , 让我们再次看到教育的“病灶” 。 当学校教育重启之后 , 期待着一场关于学校体育的思想大解放 。
五、如何打通家校连心桥?
疫情来袭的短短几个月内 , 家校关系问题充分凸显出来 。 一是社会面持续关注开学时间 , 有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 , 体现了公众对社会回归正常的期盼 , 也反映了家长不断累积的深层焦虑 。 个别家庭因为特殊时期亲子关系处理不当 , 甚至引发了极端事件 。 二是线上教学启动之后 , 家长对学校“频繁打卡”的要求和“花式作业”的压力感到不堪重负 , 纷纷吐槽 。 这两类舆情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和谐的深层次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