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赫哲故里 感受传承(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海外网】赫哲故里 感受传承(解码·乡村文化振兴)
本文插图


伊玛堪艺术团团员在排练节目 。 资料图片
【【海外网】赫哲故里 感受传承(解码·乡村文化振兴)】核心阅读
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 作为赫哲族群众聚居地之一 , 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近年来加大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 。
成立歌舞艺术团 , 改造民俗风情园 , 修建文物展览馆……通过传承民族文化记忆 ,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街津口乡不仅留住了根 , 还焕发出新的风采 。
北国江畔 , 街津山下 ,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 。 下午3点 , 伊玛堪艺术团团长吴玉梅和团员们打开手机 , 开始线上排练 。 虽然不能见面 , 但大伙儿练习的热情丝毫不减 , 对着镜头轮流跳了一遍赫哲族传统舞蹈《天鹅舞》 。
街津口乡聚居了500多名赫哲族群众 , 占全国赫哲族人口总数的一成多 。 这里自然风光旖旎 , 民族风情浓郁 , 被誉为“赫哲故里” 。 近年来 , 同江市和街津口乡进一步加大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 ,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
丰富文艺生活 , 传统记忆得以延续
“一方面 , 赫哲族的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档 , 另一方面 , 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有所匮乏 。 ”吴玉梅是街津口乡渔业村土生土长的赫哲族人 , “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离不开群众基础 , 我就琢磨用什么样的形式把大伙组织起来 。 ”
2011年 , 吴玉梅从同江市文化馆退休后回到家乡 , 在乡政府支持下创办了伊玛堪艺术团 , 主要从事赫哲族歌舞节目的编排和表演 。
起初 , 响应者寥寥 。 “来报名的十几个人 , 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 , 偶尔有几个年轻人参加 , 但过不了几天就被家里拉走打鱼或者外出打工了 。 ”吴玉梅说 , 自己在租下的几间店面开起了饭馆 , 团员一边做服务员 , 一边给客人表演 , 这样才能够保证一定的收入 。 然而 , 饭馆的经营情况时好时坏 , 有时甚至发不出工资 。
“党的十八大后 , 街津口乡开始重点打造‘赫哲故里’品牌 , 提出了赫乡唱赫歌习惯化、地标建筑景观民族元素化等目标 。 ”街津口乡党委书记王利兵说 , 同江市也对建在乡里的同江赫哲族风情园进行了升级改造 。
通过有关部门牵线搭桥 , 伊玛堪艺术团被风情园聘为固定演艺团队 , 在旅游旺季一天演出两场 。 吴玉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创作中 , 相继编排了《赫哲族人的婚礼》《江畔赫哲渔歌》等10多个民族文艺节目 。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 , 艺术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 “现在艺术团的固定团员有20人 , 20多岁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 。 还有80多名群众演员 , 都是邻近几个村的村民 , 赫哲族和汉族演员各占一半左右 。 ”吴玉梅说 , “晚上点燃篝火 , 大家聚在一起唱唱跳跳 , 再不像以前一样窝在家里了 。 ”
令吴玉梅欣喜的是 , 随着文化活动的丰富 , 一些曾经被“丢掉”的赫哲族传统也在逐渐恢复 。 “婚礼当天 , 江面上多条彩船往来迎亲 , 还有歌舞表演 , 体现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色 。 ”吴玉梅说 , 2017年至今 , 她已经为8对新人主持了赫哲族传统婚礼 。
传承民族语言 , 非遗技艺后继有人
晚上8点 , 60岁的伊玛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准时打开手机视频聊天软件 , 已经有20多个学员在线 。 镜头前 , 吴宝臣即兴表演了一段伊玛堪 , 嗓音浑厚 , 音调铿锵顿挫 , 引来一片热烈掌声 。
吴宝臣表演的伊玛堪 , 是赫哲族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 ,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由于赫哲语只有语音而没有文字 , 伊玛堪在传承民族历史、风俗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
可前些年 , 包括伊玛堪在内的多项赫哲族传统文化技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 “赫哲族人口太少 , 这些技艺都属于小众 , 再加上传统渔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 必然会导致文化传承的断档 。 ”吴宝臣退休前曾任乡文化站站长 , “那时候为了收个学生 , 我挨家逐户去做工作 , 一个月还得掏出一半的工资补贴学生的‘误工’费用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