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太湖这个美丽的湖泊是怎么诞生的,地质学家说法不一!( 二 )


第三 , 研究人员采集与观察太湖附近的岩石 , 发现了成分十分复杂的角砾岩、因受冲击力作用而产生的岩石变质现象以及只有陨石冲击才会产生的宇宙尘和熔融玻璃 。
据上 , 持陨击成湖说的学者推断 , 陨石是从东北方向按照一定的交角俯冲地面的 。 太湖西南部对着陨石的前下方 , 受到的冲击力最强 , 所以产生放射性断裂;太湖东北部则受到拉张力的作用 , 形成与撞击方向垂直的张性断裂 。 而陨石巨大的冲击力造成了地壳岩石的破碎 , 并形成成分混杂的角砾岩和岩石的冲击变质现象 。
锁海成湖

【太湖】太湖这个美丽的湖泊是怎么诞生的,地质学家说法不一!
本文插图

然而 , 在有关太湖成因的各派观点中 , 响应最多、传播得最广的还是20世纪初最先提出并且直到今天还在丰富与发展中的泻湖说 。
平实而论 , 太湖的泻湖成因说具有明显而直观的说服力 。 太湖的位置确实在长江与钱塘江的夹缝中 , 这两条大河的河口直到今天仍在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着;太湖水面辽阔 , 却又十分平浅 , 这也与海边的泻湖非常相似 。
当然 , 我们在肯定泻湖说的同时 , 对于其他诸说的合理成分也应给予充分重视 。 试想 , 如果缺乏构造下沉或低洼地势 , 何来蓄水的湖盆?如果没有来水的持续与出水的壅塞 , 何来湖水的维持?也正是在其他诸说的挑战与质疑下 , 泻湖说由粗略到精细 , 逐步完善了起来 。
那么 , 按照占有优势并逐步完善起来的泻湖说 , 太湖的形成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 , 泻湖说内部的各家也有分歧不一的地方 。 但阐述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
首先 , 依据地层资料可知 , 现代太湖底部分布较广的硬黏土代表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陆相沉积 , 那时 , 太湖区域曾是一片沟谷切割的陆地 , 冰后期海水浸进 , 形成太湖海湾和泻湖 。
其次 , 太湖的碟形洼地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太湖及滨湖平原较东、南滨海平原低2~3米 , 这样的碟形洼地是地壳内应力与海洋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所谓地壳内应力 , 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稳定的沉降作用 , 比如近5000年来 , 太湖平原的沉降速率粗略推算达0.4毫米/年;所谓海洋营力 , 即河口与海洋带来的丰富的沉积物质 , 使得东、南滨海平原沉积厚度大 。
同时滨海平原的高度又受着不同时期海面高潮位的控制 , 几千年来海面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造成了碟形地貌向海滨方向逐渐抬升的地形 。 碟形地貌形成以后 , 海面的上升和下降 , 通过江河水面和地下水位 , 影响和控制了太湖水位的升降和湖泊盛衰 。 由此可以推断 , 现代太湖正是在碟形洼地的基础上 , 由于海面上升 , 新月型泻湖扩大而形成的 。
最后 , 太湖如何最终形成?其间的关键过程为:全新世早期 , 太湖北侧已存在泻湖环境 , 太湖海湾已现雏形;7000~6500年前 , 海面接近现代海面高度 , 海侵达到最大范围 , 太湖周围除丘陵山地外 , 大部分遭到海水浸淹 , 广阔的太湖平原大部分成为古泻湖 。 到了大约5400年前 , 海面略有下降 , 除太湖海湾继续存在外 , 平原内侧由于长江南岸沙嘴对海潮的阻遏 , 出现了星罗棋布的湖沼群 , 陆地也有所扩展 。
海面的再次回升大约在5000年前后 , 但海水浸漫的范围已大为缩小 , 太湖海湾也逐渐演变为半封闭的海湾 。 此后 , 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加积 , 促使岸线向东南推进 , 逐渐形成喇叭形的杭州湾 。 潮波自东海传入湾内 , 引起急剧变形 , 潮差增大 , 潮流变急 , 湍急的潮流在太湖海湾口遭遇山体的阻滞 , 流速减慢 , 所携带的泥沙堆成沙嘴 , 形成高亢的海积地形 , 从南边封堵了太湖海湾的出口 , 平原上再次出现较多的湖沼群 。
到了4400年前后 , 海面又较现在偏低 , 大量湖沼趋于萎缩 , 大片土地出露成陆 。 而到了距今约3700年以后 , 气候变得温暖湿润 , 海面再度上升 , 引起潮水倒灌 , 恰逢雨量充沛 , 因而带来洪水成灾 , 湖面逐渐扩展 , 再经过传说中的大禹疏通三江(一般认为即后世所称的吴淞江、娄江、东江 , 为太湖的主要泄水系统) , 亦即先民的导流入海 , 于是奠定了今日太湖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