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歷史■最终被慈禧革职,陈寅恪祖父:打败过石达开( 二 )


这一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 全国十八行省的督抚 , 最有力推行的是湖南巡抚陈宝箴 。 他推行新政之举 , 其子陈三立曾概括为六项:董吏治、辟利源、变士习、开民智、敕军政、公官权 。 希图有一番作为的光绪帝对陈宝箴倍加赏识 , 于“百日维新”中的8月5日、10日连下两道谕旨嘉奖他 。
早在1897年 , 湖南学政江标改革校经书院 , 陈宝箴就大力扶持:“为士子群聚讲习 , 以开拓心胸 , 讲求实学 , 造成远大之器 , 用意甚美 。 ”校经书院创办的《湘学报》 , 为湖南首创的新报 , 为湖南维新摇旗呐喊 , 以大量篇幅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新知 。
陈宝箴十分推崇《湘学报》 , 赞誉其“指事类情 , 洵足开拓心胸 , 为学者明理达用之助” , “为湘中承学有德之言 , 于本省人士启发尤为亲切” 。 他通令全省各州县订阅 , “分送书院肄业及城乡向学士子一并批阅;劝告绅商自行购买” 。 此外他还拨款购买梁启超等人创办的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的《时务报》 , 分发各府厅、州县书院 。
在他倡导下 , 湖南成立了南学会——以行民权、立议会、促地方自治为宗旨的政治团体 。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一 , 南学会创办时 , 会长皮锡瑞首先讲“立学会讲学宗旨”;黄遵宪讲“政体公私人必自任其事”;乔树楠讲“公利私利之见” , 谭嗣同讲“中国情形危急”;陈宝箴讲“为学必先立志” 。
随着湖南新政进入深水区 , 尤其是梁启超等人的到来 , 新政发生改变 , 从单一的洋务实业朝关涉民族、民权等方向转化 。 时务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学子 , 蔡锷便是其中代表 。 外人则将湖南称为中国最富朝气的省份 , 甚至比作日本维新时期的萨摩和长州 。
湖南新政迅猛展开之时 , 京城里帝后两党的争斗也已水火不容 。 光绪帝命各省督抚网罗“通达时务、勤政爱民之员”随时推荐进京 。 陈宝箴举荐了17名维新人才 , 其中谭嗣同、杨锐、刘光第三人被光绪帝委以重任 。
陈宝箴父子施行的是一条不伤国体、稳健渐变的改革之路 。 “其实 , 陈宝箴父子在当时的改革中是很孤立的 , 守旧派认为他们乱来 , 激进派认为他们步子太小 , 各方矛盾聚集在他们身上 。 湖南开始办矿务总局 , 谭嗣同跟陈氏父子的观点就不一样 , 到底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 , 还是商办?
民族工业的滋生、蔓延和发展 , 问题非常复杂 。 陈家父子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化 , 而是非常务实 , 有时还要顾及人情世故 。 他们感受到的痛苦和难堪很真实 。 ”张求会说 。
1898年八月初六 , 光绪被囚 , 慈禧垂帘听政 , 除了京师大学堂 , 所有新政俱被废止 。 戊戌变法失败 , “六君子”被杀 , 陈宝箴父子因“滥保匪人” , 被“革职永不叙用” 。
九月十七日 , 陈宝箴将巡抚印信移交给了新任巡抚俞廉三 。 陈氏父子的政治抱负就此终结 。
“凭栏一片风云气 , 来作神州袖手人” , 陈三立光绪二十一年春所作的两句诗 , 不幸成谶 。
水煮歷史■最终被慈禧革职,陈寅恪祖父:打败过石达开
文章图片
1899年 , 9岁的陈寅恪再次面对镜头已无惊惶之色 , 这几年他已习惯了照相 。 这是陈宝箴与孙子及重孙的合影 。 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封可、陈衡恪、陈隆恪都在镜头里 , 坐在最中间的陈宝箴神色平静而落寞 。 拍摄地点已移至江西南昌 。
一年后 , 陈宝箴突然去世 。 他的死至今成谜 , 一说是病死 , 一说是慈禧赐死 。 他去世时 , 至亲子孙都不在身边 , 儿子陈三立日夜兼程 , 从南京赶到南昌奔丧 。
陈三立是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时最为得力的助手 。 “三立”之名典出“太上有立德 , 其次有立言 , 其次有立功”的古训 。 他是名副其实的实践者 。
咸丰三年(1853)九月二十一日 , 陈三立出生于江西修水竹塅 。 年少时 , 他与弟弟陈三畏就读于陈宝箴创办的四觉草堂 ,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 打下良好的诗文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