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chary`s』《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狩猎民族文化的真实展现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狩猎民族文化的真实展现
鄂温克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 他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内蒙古两大地区 , 其被认为是“生活在山林里的人们” 。 他们在森林里狩猎、驯养驯鹿 , 信奉萨满……始终与自然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 在历史的演变与传承下 , 鄂温克族逐步的有了自己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色文化 。 为了让山林外的人了解这个有着神秘色彩的民族 ,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先生亲自走进山林 , 通过数月的信息访谈与实地考察 。 在整理了数万字的笔记之后 , 写下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 这部小说用简单优美的文字语言 , 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了东北鄂温克族人的温暖与细腻 。
『Zachary`s』《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狩猎民族文化的真实展现
本文插图

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正源也是中俄之间的一条边界之河 , 在河的右岸生存着曾经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鄂温克族 。 他们在此地扎根、繁衍生活 , 与山林和湖泊为伴 , 在自然界里留下民族的脚印 。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出版解开了许多人对这个民族的好奇心理 , 这部作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温暖感动的故事 , 也让人对鄂温克族的独特文化有了深入切实的了解 。
『Zachary`s』《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狩猎民族文化的真实展现
本文插图

鄂温克族在山林中的三种文化表现
独特的生产生活文化:狩猎与驯鹿
《额尔古纳河右岸》完整的向读者们展示了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的生产生活 。 鄂温克人世代在森林中生活 , 他们塑造了有别于农耕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文化 , 即狩猎文化和驯鹿文化 。 鄂温克族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靠狩猎为生的民族 , 他们一直生活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中 , 身边所有的资源都来源于山林 。 书中一开始就讲述了林克猎熊的过程 , 可以看到他们勇敢、无畏 , 在山林中充满了自信 。 狩猎被看作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 , 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鄂温克人独有的狩猎技巧 。
『Zachary`s』《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狩猎民族文化的真实展现
本文插图

鄂温克人在山林中以部落的形式存在 , 每一个部落都由“乌力楞”组成 。 在部落里他们组织严格 , 分工明确 , 外出时共同按计划狩猎 , 得来的物资最后进行统一分配 。 另外每一个部落都有一个族人共同选举出来的族长 。 族长责任重大 , 承担着部落在生产生活上的各种管理和决定责任 。 而且这个位置也通常由部落中公认的优秀猎手担任 , 毕竟温饱是族人率先要解决的问题 。
一般情况下 , 族长会根据季节变化 , 和部落所在区域来制定不同的狩猎方式 。 鄂温克人的狩猎方式主要有围猎和追猎两种 。 围猎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方式 , 顾名思义就是要形成一个包围圈 , 很看重团队组织中的协同能力 。 当包围圈形成后 , 根据猎物动向由族长统一指挥 , 逐步的缩小范围 , 最后到一定程度后将猎物捕获 。 追猎就是鄂温克人根据长年间在森林中捕猎积累的经验 , 利用动物的脚印、粪便等痕迹来追寻猎物方向 , 是一种很考验个人捕猎能力的一种狩猎方式 。
鄂温克人狩猎既看重个人能力又注重团队协作 。 在少有人知的山林里 , 他们靠着彼此之间的信任 , 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着 。
『Zachary`s』《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狩猎民族文化的真实展现
本文插图

驯鹿在鄂温克人心中的地位很重要 , 它是他们在山林中穿梭的重要交通工具 。 每一个鄂温克人都很敬重驯鹿 , 他们将驯鹿当成朋友 , 是大自然派给鄂温克人的使者 。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关于驯鹿 , 迟子建这样写到: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 , 没有它就没有我们 。 虽然它曾经带走了我的亲人 , 但我还是那么爱它 。 看不到它们的眼睛 , 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 , 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 , 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