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新闻#活在“好人好事”里的打工仔( 四 )


“其实也没什么 。 就是常常回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画面 。 ”辛乙沉默了几秒 。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 , 河南邓州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 一条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 。 每天下午 , 总有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出现在河边 , 望着河对岸的天空和杨柳 , 一坐就是整半天 , 直到瞅不见太阳才回家 。
“小的时候就你一个人玩吗?”
“是的 。 ”
“你爸爸妈妈呢?”
“他们进城去了 。 家里种麦子不赚钱 , 进城帮人拉化肥赚点运输费 。 ”
“为什么不带你?”
“我太小了 , 妈妈照顾不过来 , 只带走了哥哥……”
辛乙说 , 那时爸妈每三个月才回来一次 , 每次住上四五天 。 要走的时候 , 爸爸开着拖拉机 , 妈妈抱着哥哥坐在后车斗子里 。 拖拉机开动了 , 辛乙就在后面追 。 爷爷看了心疼 , 把他揽在怀里 。 可他依然哭喊着要找爸妈 , 把爷爷的手都挠破了 。
想妈妈的时候 , 辛乙独自跑到爸妈的老院子去 。 老院子里屋的墙上挂着一张邓丽君半身像的挂历 。 那时辛乙还小 , 觉得挂历上的女人和妈妈长得一个样 , 总是一本正经地指着邓丽君像说 , “这个是我妈 。 ”这一场景被路过的邻居看到了 。 后来 , 邻居将其转述给辛乙妈妈 , 辛乙妈妈又转述给长大后的辛乙 。
辛乙5岁快上小学了 , 爸妈把他从乡下接到了城里 。 远离父母的童年时光终于结束了 , 然而那种孤单无助的情绪却像野草一样在辛乙的内心生了根、发了芽 。

#中国农业新闻#活在“好人好事”里的打工仔
本文插图

走在南阳街头的辛乙 。
强烈的共情心理 , 让他对别人的痛苦 , 哪怕是一丁点的无助 , 都格外敏感 。 对于弱者 , 比如老人和孩子 , 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 我这才注意到他的朋友多半是老人或小孩 , 同龄的朋友少得可怜 。 他最好的几个“哥们”——那些棋友们 , 每个论岁数都称得上是他爷爷辈了 。 他还很喜欢和陌生的老人、孩子合影 。 他现在的微信头像就是和一位环卫工老人的合影 , 镜头前 , 他们并排坐着 , 笑容灿烂 , 像考试得了100分或吃到心心念念冰淇淋的大孩子 。
童年的无助感 , 让他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淡 。 他说:“我就像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里的那只无脚鸟 , 有生以来 , 一直在没方向地飞呀飞 。 ”他曾经谈过三四任女朋友 , 每次都无疾而终 。 有人为他介绍对象 , 他总是躲着:“不想去见 , 怕自己没有责任 , 耽误人家 。 ”打工十余年 , 辛乙从事过许多职业 , 但始终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 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 “当官的 , 做老板的 , 扫大街的 , 种地的 , 都是一天三顿饭 , 我觉得干啥都一样 。 ”这成了辛乙挂在嘴边的话 。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辛乙 , 他或者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 , 已过而立之年 , 依旧孑然一身 , 没有稳定工作 , 没有充足积蓄 , 又丧失了年轻人该有的健康体魄 。 他自知境遇糟糕 , 但并不消沉 。 关于未来 , 他没想太多 , “只希望能学门手艺 , 帮父母赚养老钱 , 就心满意足了 。 ”
与辛乙接触 , 总让我想起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中沈腾塑造的那个经典好人——郝建 。 长年在底层社会摸爬滚打的郝建 , 狡黠幽默的外表下 , 一副天生的热心肠不为外在世界所改变 , 始终温暖着世道人心 。
可辛乙是郝建吗?他能成为郝建吗?我的心里也不禁打鼓 。

#中国农业新闻#活在“好人好事”里的打工仔
本文插图

孟德才
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