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头条安徽@“七日一徽说”开篇:溯源千年篁墩


(****安徽综合)古徽州之四界 , 三山一水阻塞 , 形成相对内闭而独立的地理单元 , 兵燹少至 , 犹如世外桃源 。 永嘉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乱 , 自中原迁徙而来的名门望族、簪缨之族 , 千年以来 , 世居于此 。
南宋以降 , 徽州人物渊薮 , 犹如恒河之沙、湟水之泥 。 然而 , 以程朱为代表的徽州四十七个家族 , 其初入徽州 , 弃船登岸 , 始发之地 , 公认为篁墩 。 因程姓后裔程颐、程颢兄弟于帝都洛阳创洛学 , 婺源人朱松之子朱熹于福建开闽学、创新安理学、并集宋明理学之大成 , 故篁墩被尊称为“程朱阙里” 。 明代“程朱阙里”坊 , 清代乾隆御赐的“洛闽溯本”匾额、“宸翰”之石碑 , 现今依然保存完好于篁墩 。 篁墩也因此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福建武夷石壁村 , 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族始迁地 。

东方头条安徽@“七日一徽说”开篇:溯源千年篁墩
本文插图

去黄山市四公里处 , 屯溪区东北向、歙县西南方 , 花山谜窟三公里外 , 有一古村落 , 掩映在修竹扶摇之境、树木葱茏之中 , 便是篁墩 。 泛舟新安江 , 遥看篁墩 , 坐东北而朝西南 , 脉出黄山 , 枕黄牢、马鞍、富伦三山 , 九曲溪流 , 东南拾阶三百米 , 便是清雅如带的渐江 , 此为“枕山、环水、面屏”之布局 。 明大学士赵滂在《程朱阙里志》中以“天马列其前 , 石壁拥其右 , 古宫辅其左 , 大河前绕 , 重山后镇”之文字 , 极力渲染其虎踞龙盘之势 。

东方头条安徽@“七日一徽说”开篇:溯源千年篁墩
本文插图

闲步篁墩 , 入村必过桥 。 村东铧卜桥、村北六合桥、村南道南桥 , 村中延寿桥 。 立于水口千年古樟之下 , 江风习习、松涛阵阵 , 四水环绕、村舍俨然 。 村民牵牛荷锄而过 , 相遇颔首淡笑 。
相湖亭中 , 几位老者吸着纸烟 , 倘若问知姓氏 , 几近没有重复 。 与古徽州“从来一村只居一姓 , 绝无杂性”的旧习不同 , 今篁墩姓氏居然有四十四姓之多 。 其中缘由 , 皆因中原而来的大姓 , 自渐江登岸后 , 以篁墩为中心 , 留下一支 , 其余族众 , 或四散于徽州各地、或流落于四海 。 无论何时何地 , 这群族人 , 在描述自己源地的时候 , 大多会带上“篁墩”二字 , 曰:篁墩朱、篁墩程、篁墩戴等等 。 如今 , 新安程氏始祖元潭公墓、程氏统宗祠 , 徽州黄氏一祖积公墓园 , 依然耸立于一片竹荫之下 , 古朴森然 。

东方头条安徽@“七日一徽说”开篇:溯源千年篁墩
本文插图

二零一九年春日 , 受东至县南溪古寨金姓家族委托 , 为探源最后一支匈奴部落的迁移线路 , 我来到篁墩 。 翻开《篁墩村志》 , 赫然记述着1250多年前 , 这支匈奴王室休屠王太子金日郸(音“jinmidi”)的后裔 , 归顺汉王朝后 , 在汉地世代为官 , 至唐晚期 , 为避黄巢之乱迁入徽州篁墩 , 辗转休宁、祁门而入东流 。
呜呼 , 篁墩之名 , 始于姚家墩 , 后又有黄墩、汪家村之说 , 至明代翰林程敏政定名篁墩 , 延续至今 , 大约因此地江岸低山如墩 , 篁竹漫山如海 , 枝枝相连、根根相通 , 开枝散叶于徽州 , 硕果累累于华夏之故也 。
【东方头条安徽@“七日一徽说”开篇:溯源千年篁墩】(作者:陈发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