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的时间窗口:全球疫情,何以至此?( 二 )


1

检测黑洞


1月12日 , 中国向世卫组织分享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 , 格伦宁格第一时间就看到了消息 。 首要工作很明确:开发出检测试剂 。
美国大学的临床实验室通常有开发检测手段的自由 , 但诊断试剂研发出来后 , 必须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才可以用于患者 。 倘若没有走过这个流程 , 实验室属于违法“偷偷测试” 。
FDA可根据科学数据签发“紧急使用授权” , H1N1大流感、埃博拉疫情暴发时 , 紧急使用授权的申请在几天之内便获得批准 。 但这次 , FDA的审批速度让格伦宁格倍感失望——除提交电子版申请 , 还要提交纸质材料 , 申请到授权需要好几周 。
新冠病毒步步紧逼 , 美国州立实验室却只能束手等待 。 当时 , 各州检测试剂盒全部依赖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发放 。 2月5日 , CDC向各州运送了约两百套最新开发的试剂盒 , 但不到一周就宣布试剂盒存在缺陷 , 无法正常检测 。
CDC的检测需要将患者样本和病毒的三个基因位点展开遗传密码匹配 , 全部匹配就确诊阳性 。 “出发点很好 , 希望以此提高诊断准确率 , 减少假阳性 。 但不巧的是 , 第3个位点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了污染 , 出现了不可靠的检测结果 。 ”美国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陈茁告诉南方周末采访人员 , 他曾任CDC资深经济师 。
尽管当时德国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试剂 , 还被世卫组织采用并分发给几十个国家 , 但CDC坚持耗费时间修正有缺陷的试剂盒 。
1月21日 , 美国出现了首个确诊病例 , 华盛顿州一名三十多岁的男性自武汉返美之后患病;6天后 , 韩国出现了首例确诊 。 检测的差异让两国疫情防控走向不同轨道 。
两周内 , 韩国两家公司研发出试剂并获得资质许可 , 政府对可能感染的人“应检尽检” , 2月底通过多个“免下车”检测点 , 测试29万人次以上 。 同一时间段 , 美国仅测试了四千份 。
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鲍里斯·鲁希尼亚克(
Boris Lushniak
)将检测试剂的纰漏称为美国抗疫中的“最大败笔” 。 这位曾担任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的代理卫生总监告诉南方周末采访人员 , 检测黑洞引发了多米诺效应——无法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 , 就无法查明谁可能被感染 , 也就无法隔离这些人 , 公共卫生系统的后续应对近乎“摸瞎” 。
2

“我们太关注输入型病例了”


2020年1月底 , 全球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尽管增加到24个 , 但一万出头的确诊病例中 , 中国有9810例 。
和美国相似 , 法国、芬兰、意大利的首例确诊患者都出现在1月下旬 , 都是来自中国的输入性病例 。 这批最早出现疫情的国家并非无动于衷:防止输入 , 尤其是来自武汉的输入性病例 , 通过追踪早期感染者、切断传染链是共同的策略 。
1月31日 , 特朗普政府宣布新冠肺炎为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 , 并于2月3日全面禁止14天内曾到访中国的外籍人士入境 。 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也紧随其后 , 宣布停飞或缩减往返中国大陆的航班 。
错过的时间窗口:全球疫情,何以至此?
文章图片
4月8日 , 在美国纽约 , 医护人员准备将一名患者送入医院 。 (新华社/图)
“政府层面似乎有一种错觉 , 认为只要控制住输入性病例 , 其余不是什么大问题 。 ”鲁希尼亚克回忆 , 特朗普在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曾表示 , “病毒只不过是一个中国人带来的 , 现在一切尽在我们掌控之中 , 很快就会没事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