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莫将技术性反弹看做技术性牛市

【红刊财经:莫将技术性反弹看做技术性牛市】证券市场红周刊特约黄湘源
近期的技术性反弹颇有些来势凶猛的样子 。 可如果没有基本面的支撑 , 仅是靠前期超跌过多而形成的反弹 , 通常很难持续较长时间 , 最终也不会形成可观的上升幅度 。 牛市有政策市 , 也有资金市 , 归根结底只有业绩牛才是最靠得住的牛市 。 只有在经济发展出现可靠的向好预期 , 上市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好转 , 投资者信心也得到充分提高的背景下 , 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才有可能走出众望所归的大牛市 。
红刊财经:莫将技术性反弹看做技术性牛市
文章图片
A股短期尚未具备足够的冲顶动力
技术性反弹初期或反弹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 在资金的运作下很容易聚集人气 , 近期似乎牛市的氛围又有所显现 。 但股市理论中从没有“技术性牛市”一词 , 近期的走势充其量只能说是技术性反弹 。 惯于造势的人们之所以炮制出这个新词汇 , 无非就是想像李大霄一样 , 通过人工所营造的市场氛围 , 以达到某种利益诉求目的 , 但就像形形色色的“李大霄底” , 并未在资本市场的历史长河中真正泛起浪花 , 反而留下了许多惹人嗤笑的话题一样 , 将技术性反弹定义为技术性牛市 , 必然也是经不起检验的 。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快 , 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之严重 , 人们始料未及 。 正因如此 , 欧美股市下跌得很严重 。 连续的熔断 , 让已经89岁高龄的股神巴菲特 , 也对此发出了“活久见”的感慨 。 如今看来 , 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很有可能超过此前的金融危机 , 毕竟已经走出了十年长牛的美股市场 , 也因此一度陷入了所谓的技术性熊市 。
近期 , 无论A股还是美股 , 都相继回暖 , 短时间跌得太猛 , 技术上必然有反弹的需求 , 但基本面尚未发生改变之前 , 仍要提防技术性反弹的稍纵即逝 。
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 疫情迅速蔓延的势头方兴未艾 , 经济上难免由于长时间停工停产而损失惨重 。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 即使防疫抗“疫”先人一步的中国 , 也很难独善其身 。 4月8日 , 疫情重灾区武汉终于迎来解封 , 但在某边境地区却因为输入病例的来势汹汹而不得不启动类似武汉的封闭性措施 。 外防倒灌、内防反弹 , 特别是防范无症状病例不胫而走的传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 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而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 在此背景下 , 笔者认为 , 尚未见底的欧美股市的技术性反弹还远谈不上技术性牛市 , 即使在2800点下反复盘桓了很久的A股市场 , 短期也很难说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冲顶动力 。
业绩牛才是最靠得住的牛市
当前 ,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有增无减 , 整体上 , 中国股市仍处于“去风险”进行时 。 可以看到 , 尽管每当股市企稳或反弹时 , 都会伴随外部资金的大幅流入 , 但近期大盘的成交量并未再现节后初期连续过万亿的盛况 , 由此来看 , 笔者认为 , 即使中国的防疫抗疫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但只要海外疫情尚未出现真正的拐点 , 无论是场内资金还是场外资金都不可能过于轻易地放弃有所保留的入场姿态 。 表现在盘面上 , 就是缺乏连贯性的阴阳交替走势 , 几连阳后就会重新返阴 , 这其实也正是技术性反弹行情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
所谓市场性 , 其实就是人性的表现 。 在市场跌无可跌的情况下 , 人心思涨并不奇怪 , 技术性反弹的所谓技术性就在于适时发现一切有可能存在的反弹机遇并加以因势利导 。 但在基本面尚未真正成熟的条件下 , 这样的反弹即使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力度和反复持续较长的时间 , 同真正意义上的牛市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
不可否认 , 提升市场活跃度也是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的一个重要的着力方向 。 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 国务院金融委在要求资本市场不断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坚决打击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的同时 , 还要求放松和取消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管制 。 在这之前 , 证监会在提升市场活跃度方面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 。 不过 , 在新修订的《证券法》刚刚颁布实施 , 一系列相关的改革措施整体上还未见眉目的情况下 , 股市马上就跟随债券市场启动新一轮一发而不可收的牛市行情 , 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 牛市有政策市 , 也有资金市 , 归根结底 , 业绩牛才是最靠得住的牛市 。 只有在经济发展出现可靠的向好预期 , 上市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好转 , 投资者信心也得到充分提高的情况下 , 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才有可能出现众望所归的大牛市 。 在这之前 , 还是将一切因势利导的反弹实事求是地看做技术性的反弹为好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