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王小波的22本私人阅读书单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王小波的22本私人阅读书单
“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 。 我最终写出了这些 , 不是因为我的书已经写得好了 , 而是因为 , 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 , 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公道的 。 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 , 只按名声来理解文学 , 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坏 , 什么是好 。 ”(王小波《我的师承》)
23年王小波突然离世 , 23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怀念这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 。
【当当】王小波的22本私人阅读书单
本文插图

来源:东方出版社
1.《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
那一年我十五岁 , 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到了将近四十岁时 , 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 , 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 。 道乾先生曾是诗人 , 后来做了翻译家 , 文字功夫炉火纯青 。 他一生坎坷 , 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 。
——王小波 《我的师承》
我喜欢过不少小说 , 比方说 , 乔治·奥威尔的《1984》 , 还有些别的书 。 但这些小说对我的意义都不能和《情人》相比 。 《1984》这样的书对我有帮助 , 是帮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 , 而《情人》解决的是有关小说自身的疑惑 。 这本书的绝顶美好之处在于 , 它写出一种人生的韵律 。 书中的性爱和生活中别的事件 , 都按一种韵律来组织 , 使我完全满意了 。 就如达·芬奇画出了他的杰作 , 别人不肯看 , 那是别人的错 , 不是达·芬奇的错;米开朗琪罗雕出了他的杰作 , 别人不肯看 , 那是别人的错 , 不是米开朗琪罗的错 。 现代小说有这样的杰作 , 人若不肯看小说 , 那是人的错 , 不是小说的错 。
——王小波 《黄金时代》
2.《1984》 乔治·奥威尔
1980年 , 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 , 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 。 这本书和赫胥黎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 , 但是对我来说 , 它已经不是乌托邦 , 而是历史了 。 不管怎么说 , 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 。 前者未曾发生 , 后者我们已经身历 。 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 , 后者则不断重演 , 万变不离其宗 。 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 , 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 。 他们推己及人 , 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 。 既然人同此心 , 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 , 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 。 因此应该有《寻找无双》 , 应该有《革命时期的爱情》 , 还应该有《红拂夜奔》 。 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 , 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
——王小波 《怀疑三部曲·序》
3.《青铜骑士》 亚历山大·普希金
译《情人》的王道乾先生已经在前几年逝世了 。 虽然没有见过面 , 但他是我真正尊敬的前辈 。 我知道他原是位诗人 , 四十年代末曾到法国留学 , 后来回来参加祖国建设 , 一生坎坷 , 晚年搞起了翻译 。 他的作品我只读过《情人》 , 但已使我终身受益 。 另一篇使我终身受益的作品是查良铮(穆旦)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 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文字是用来读的 , 不是用来看的 。 看起来黑鸦鸦的一片 , 都是方块字 , 念起来就大不相同 。 诗不光是押韵 , 还有韵律;散文也有节奏的快慢 , 或低沉压抑 , 沉痛无比 , 或如黄钟大吕 , 回肠荡气——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 。
——王小波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4.《我们的祖先》《看不见的城市》《未来千年备忘录》 伊塔洛·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 , 看过的人都喜欢 。 这是他年轻时的作品 , 我以为这本书是“轻逸”典范 。 中年以后 , 他开始探索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 , 这时期的作品我看过《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不见得人人都会喜欢 。 我也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 , 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 , 难道这不好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