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腾讯“微信支付”确认不侵犯商标权纠纷终审胜诉

「腾讯」腾讯“微信支付”确认不侵犯商标权纠纷终审胜诉
本文插图
日前 , 深圳市中级法院二审判决确认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对“微信支付”文字的使用行为不侵犯北京中欣安泰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中欣银宝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第9744522号“微信”注册商标专用权 。
案件回顾
2016年7月 , 商标局以“连续三年停止使用”为由 , 决定撤销中欣安泰在36类金融服务等项目上注册的第9744522号“微信”商标 , 金融服务类别上的“微信”商标纠纷由此升级 。 2016年9月开始 , 中欣银宝通以中欣安泰授权的第9744522号“微信”注册商标为权利基础 , 先后以南京苏果超市、上海肯德基、杭州屈臣氏、北京趣拿等多家微信支付商户涉嫌商标侵权为由 , 在全国各地发起多起民事诉讼 , 但刻意未将腾讯、财付通列为被告 。 “微信支付”被诉侵权 , 一时在各类新闻媒体被炒得沸沸扬扬 。 2016年12月 , 腾讯、财付通(以下统称“腾讯公司”)以中欣安泰、中欣银宝通(以下统称“中欣公司”)为被告 , 向深圳市南山区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 。
2017年2月、6月 , 南京中院、上海杨浦区法院就南京苏果超市、上海肯德基两案 , 分别以中欣公司注册商标被撤销、权利状态不稳定为由 , 驳回中欣公司的起诉;2017年6月 , 中欣公司主动撤回对杭州屈臣氏的起诉;就中欣公司诉北京趣拿一案 , 北京海淀区法院则裁定中止审理 。 关于第9744522号“微信”撤销复审一案 , 商评委在2017年4月作出裁定 , 认定使用证据无效、该注册商标应予撤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在2017年11月、2018年3月判决维持商评委裁定 。 中欣公司不服二审判决向最高院提出再审 , 2018年10月最高院受理该再审申请后裁定驳回 。
关于确认不侵犯商标权之诉 , 一审法院2018年底判决支持了腾讯公司的诉请 , 二审法院2020年2月判决维持一审判决 。
两审法院的裁判逻辑:
首先结合中欣公司注册商标显著程度有限、亦未进行有效的商业使用之事实 , 认定其保护范围应当受到限制;
第二 , “微信”软件在中欣公司申请、注册36类“微信”商标之前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 , “微信支付”服务具有完全依赖“微信”软件且在软件内运行的特点 , 认定此种服务与中欣公司注册商标核定的服务不类似;
第三 , “微信支付”能够与腾讯公司建立联系的事实基础是“微信”软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而与是否使用“微信支付”字样无关 。
综合前述事实 , 法院最终判决“微信支付”不侵犯中欣公司“微信”注册商标专用权 。
案件分析
本案的典型意义 , 一方面在于提起确认不侵犯商标权案件的条件如何把握 , 另一方面在于商标侵权成立与否的考量要素如何认定 。
中欣公司认为本案不符合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条件 , 主要理由在于未进行书面催告 , 次要理由在于商标侵权与否可以通过中欣公司诉其他微信支付商户的诉讼得到确认 , 无需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 。 腾讯公司则认为在中欣公司主诉案件中 , 无法解决腾讯公司使用微信支付的行为是否构成侵害中欣公司36类微信商标专用权的问题 , 即无论中欣公司主诉案件结果如何 , 腾讯公司的权利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书面催告并非提起确认不侵犯商标权案件的必要条件 , 且腾讯公司就微信支付商标侵权发表的声明亦可视为催告 。 鉴于腾讯公司关于确认不侵权之诉的论证较为充分 , 中欣公司未坚持其理由 , 法院判决也并未将程序问题列为焦点 。
关于商标侵权是否成立 , 中欣公司从商标标志近似、商品类似、反向混淆进行论证 。 腾讯公司则通过“微信支付”的使用环境特点、混淆误认可能性 , 双方主观意图以及反向混淆要件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