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美化晋文公的错误,《左传》为何总“偏心”?,忽略齐桓公的缺点( 二 )


据以上两书所载 , 齐桓公骄矜 , 欲无拜天子之赐 , 幸赖管仲劝谏 , 使之免于失礼 , 但由周王室代表的先归 , 以及劝阻晋献公参与会盟 , 可知周王室代表已不满齐桓公的骄傲失礼了 。
然而 , 《左传》却记载周天子体念齐桓公年老 , 使其不必拜 , 但齐桓公还是下拜接受赏赐 。 这种“敬上”的态度 , 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 使得诸侯皆能尊崇周天子 。
#玲珑文史#美化晋文公的错误,《左传》为何总“偏心”?,忽略齐桓公的缺点
文章图片
齐桓公剧照
可见 , 《左传》对齐桓公的叙述 , 完全偏重在其“尊王”的表现上 。 虽然在会盟后 , 《左传》也记下周王室代表之口对齐桓公的批评 , 但是语意之间还是很含蓄的 。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左传》对霸主之偏袒 。
对晋文公 , 《左传》“以成败论是非”
至于《左传》花了很大篇幅记载的晋文公 , 作者在文字间也呈现了相当程度的偏好 , 如“城濮之战” , 作者的立场很显然是偏向晋文公的 。
《左传》一再称赞晋文公的胜利 , 来自于上下一心、神明庇佑 , 而且他懂得用德、以德服人 。 也就是说 , “城濮之战”对晋文公来说 , 是一场光荣的胜利 。
但事实上 , “城濮之战”的结果 , 还与晋国在战略、战术方面运用得宜有关 , 所以孔子才说“晋文公谲而不正” , 其原因就在晋文公用了很多诡谲的战略 。
如《吕氏春秋》就记载在“城濮之战”前 , 晋文公采纳了晋国重臣狐偃“竭泽而渔”的策略 。
文公用咎犯(狐偃)之言 , 而败楚人于城濮 。
晋国大臣雍季对狐偃“竭泽而渔”的方法不表赞同 , 认为将会后患无穷;然而 , 晋文公为了胜利 , 终究还是屈从于现实 。
事后 , 晋文公以奖励的次序——“雍季在上”——来表达他对“竭泽而渔”的补救 。 孔子对于晋文公的补救措施 , 也给予了正面肯定 , 然而文公终究无法逃脱“谲而不正”之评 。
#玲珑文史#美化晋文公的错误,《左传》为何总“偏心”?,忽略齐桓公的缺点
文章图片
晋文公剧照
再以“退避三舍”来说 , 表面上晋文公退避三舍是回报当年楚国的恩惠 , 但事实上 , 却是陷子玉不义并且诱敌深入 。 晋文公不但借此建立了维护和平的形象 , 还一举击溃了楚军 。
可见 , 《左传》的记载却没有将重点放在道德层面上 , 反而放在对晋文公的欣赏上 。 所以朱子才会说:“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 , 而不本义理之正 。 ”
即便晋文公有缺点 , 《左传》也能从中阐发出正面的光辉
相较于归国之后成熟稳重的霸主风范 ,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 , 有时就不免表现出公子的骄气 , 如“出于五鹿 , 乞食于野人……公子怒 , 欲鞭之……”
这段文字原本只是叙述一个公子受不了别人的戏弄 , 而恼羞成怒 , 但是在《左传》作者的有心安排下 , 晋文公能够立刻接受狐偃的宽慰 , 显现出他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特质 。
后来 , 晋文公回国继位为君 , 在论功行赏时 , 偏偏漏掉了有功的介之推 。
晋侯赏从亡者 , 介之推不言禄 , 禄亦弗及……
介之推的遗憾 , 原本是因晋文公回国后太过志得意满 , 所以忘记这些有功的人而产生的 , 但是《左传》却从另一个角度下笔 , 说明晋文公很快发现自己的疏忽 , 所以想要给介之推补偿 , 但却再也找不到他了 , 只好以绵上之田为其封地 , 以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曾犯的过错 。
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发现 , 《左传》作者对晋文公可谓是“偏爱至极”:即便是缺点 , 作者也能阐发出正面的光辉来 。
#玲珑文史#美化晋文公的错误,《左传》为何总“偏心”?,忽略齐桓公的缺点
文章图片
秦穆公剧照
对于其他的霸主 , 《左传》也颇为赏识 , 如秦穆公不念旧恶 , 仍出粮赈晋饥 。
秦晋“韩原之战”之起因 , 即是晋国不愿回报秦国先前的赈灾援助 。 而秦穆公却能以晋国的百姓为念 , 仍不计前嫌地输出粮食 , 所以《左传》当然要极力凸显他那仁爱的襟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