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商业评论』无人零售狂欢:智能技术在下沉


2017年可谓是新零售元年 , 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样的行业巨头将眼光聚焦到了无人零售 , 相继布局无人售货业务 , 一时间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无人超市、无人咖啡店等各种新式的自助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尽管企业们将各种自助概念玩得火热 , 但产品的实际落地情况却并没有如预期般迅速引爆整个零售业 。
无人零售成了“无人”零售
从近两年的发展情况来看 , 无人超市、无人共享货架等无人零售形态在资本的介入下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短兵相接 , 爆发力最强的其实是无人售卖机 。 从2011年-2018年中国自助售货机存量增长情况统计来看 , 自助售货机从2011年的1.3万台 , 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31万台 。 但是这样的保有量如果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来看却显得微不足道 。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作为自动售卖领域最发达的国家 , 平均25人就有一台自动售卖机 , 而我国的人均拥有量却是4500人/台 。
由此可见 , 发展最好的自动贩卖机依旧有极大的市场空缺 , 而其他的无人售卖行业也未有亮眼成绩 。 马云在2017年投资100亿在杭州率先落地的无人超市 , 最初也着实吸引了大批热度 , 但这热度消退的极快 , 有的无人超市已逐渐变成了真正的“无人超市” , 门庭冷落 。
备受青睐的“无接触”
这样的状况让人们不禁疑问:集合了最新科技的新兴零售业缘何生意惨淡?但这样的状况 ,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 , 竟然有了新的转机 。
然而 , 在前段时间公开的生鲜电商的数据中 , 我们似乎又嗅到了一点新零售卷土重来的味道 。 但其实放眼整个市场 , 我们就会发现 , 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无接触”的青睐 。
今年一月 ,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 , 由于惧怕病毒人传人的特点 , 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被生生拉到了1.5米之外 , 这就使得原先习以为常的面对面交易方式被挑战 。 在民众对人际接触的顾忌之下 , 具有“无接触”特点的新零售模式异军突起 。 家家户户闭门不出 , 但日常的饮食起居还需满足 , 由此 , 具有“手机下单 , 一键配送到家”模式的各类生鲜平台可谓是乘势借上了东风 。 举例不久前公开的生鲜电商的数据:每日优鲜在除夕至初四 , 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 , 其中水果和蔬菜的预计到货量为原来计划的3倍左右 。 盒马鲜生、永辉到家等也呈现销售量暴增的态势 。 其中盒马蔬菜的供应量比平日最高量还增加了50% 。 永辉到家粮油储备是平时的3倍 。

『物联网商业评论』无人零售狂欢:智能技术在下沉
本文插图

需要明白 , 这些数字的出现 , 绝不仅仅是由于病毒肆意地攻城略地 , 更是因为无接触运作背后其优越的技术保障 。 无接触说白了就是不依靠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进行商业活动 。 在这场疫情到来之前 , 人们早已习惯了移动支付和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等商品送上门的便利 。 有着长期外卖服务建立的配送网络 , 送货不是问题 。 这里要讨论的是 , 通过这次疫情的洗礼 , 线下究竟怎样做到了“无人接触” 。
2月2日上午 , 火神山院区一家特殊的超市正式营业:没有店员、没有收银员 , 消费者买完东西扫码即走 。 从接到建造指令到顺利建成 , 仅用了24小时 , 堪称与火神山医院一样 , 上线“火速” 。 无人介入的超市能够有条不紊的营业 , 无非是两个环节需要注意:收银和防盗 。 物联网支付通过多种新型技术的综合集成实现 , 改变了零售业态的核心 。 从移动支付开始 , 零售业开拓了线下场景智能终端的普及 , 由此更进一步带来了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革新 。 从以前的扫码支付 , 到扫脸支付 , 以至于现在的生物识别和机器视觉的运用 。 消费者一进到超市 , 便有机器进行人脸扫描 , 获取一个唯一的id与支付平台绑定 , 并自动授权小额免密支付 。 消费者的的挑选和支付 , 都使用这一个唯一的id , 只需通过机器视觉的扫描 , 消费的金额便自动划走 , 甚至不需要拿出手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