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机也疯狂:直击高价低质乱象( 二 )


口罩生产工艺看似简单 , 实际需要多台机器配合完成 。 口罩布料薄、耳带软 , 属于柔性产品 , 在流水线上容易出现跑片、连片、叠片等情况 。 同时 , 每次上料后因原材料形态变化 , 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 需要重新调试 。
调试跟不上 , 口罩次品率高达三分之一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 口罩机“三分靠做 , 七分靠调” 。 然而 , 疫情期间 , 受交通受阻、隔离政策、需求激增等因素影响 , 调试员很难现场调试 。
由于缺少前期反复调试 , 本身质量不高的口罩机 , 要达到设计产能变得更加不易 。
采访人员电话联系了广东东莞一家口罩机制造商 , 其技术负责人坦言 , 150片/分钟的口罩机虽有现货 , 但调试师没有时间上门安装 。
“只能买家提前派人到公司学习 , 回去自己安 , 一般一个礼拜就学会了” 。 对方解释说 。
很多口罩企业都来不及等待测试 , 就把设备直接拉走 , 或者督促厂家快速发货 。 调查发现 , 不少口罩生产设备到货时 , 连设计图纸和操作说明都没有 。
加上不少企业属于临时上马或转产 , 缺乏口罩生产经验 , 也没有相关技术和人员储备 。 有的企业技术人员调试3-4天 , 仍无法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 不得不外请工程师、维修师前来帮忙 。
为加速口罩生产 , 黑龙江省工信部门组织5名专业工程师 , 到各个口罩生产企业现场调试 , 并为一些外地企业提供远程指导和培训 。
有多年机械设计经历的工程师李想 , 参与了多次调试工作 。 他说 , 从走访情况看 , 不少口罩机从结构到控制系统 , 再到零部件都有很多问题 , 即使调试之后能保证运转 , 但难达到精细化要求 。
“一家企业买来的焊接机都是二手的 , 只能把两台拆了组装成一台使用 。 ”他说 。
“全国各地口罩生产都急需调试 , 调机工人在业内十分‘抢手’ , 有的企业一天出价6万元都请不来 。 ”一位受访人士坦言 , 有些口罩机达不到承诺的产能标准 , 所以“不敢派人来调 , 来了也调不好 。 ”
王宇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耳带焊接机经常出问题 , 不少企业选择人工焊接耳带 , 全自动变成半自动 , 大幅影响口罩供应 。 与口罩机制造商宣称每分钟可达80-100只的产能相比 , 实际上一分钟只能生产14只 , 不及五分之一 。
有的企业安装口罩生产线同时 , 就签订了口罩订单 。 为了弥补口罩机造成的“缺腿” , 有的企业额外加购新的生产线;有的企业延长作业时间 , 24小时无休;还有的企业临时调集大量员工手工操作 , 但产出率远远低于预期 。
“目前4条口罩生产线 , 工人两班倒 , 日产20万只 , 不足预计产能的一半 。 ”王宇说 , 公司招了30多名工人焊接耳带 , 人均月工资3000多元 。 人工成本随之增加 , 会在一定程度导致口罩价格上涨 。
除了产出效率低 , 一些低质口罩机次品率高 。 一家受访企业负责人说 , 口罩废品基本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 有些可以修复 , 有些直接作废 。 “看着一箱箱次品用来擦桌子 , 实在心疼 , 毕竟高价买来的熔喷布是干净的 。 ”该负责人说 。
还有一些企业担心 , 随着口罩市场逐渐饱和 , 如错过市场黄金期 , 影响成本回流 , 可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
强赶鸭子上架 , 有什么零件就用什么零件
目前 , 我国口罩机生产企业 , 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 疫情期间 , 一些地方对口罩生产设备企业给予奖励 , 不少企业转产口罩机 。
业内人士指出 , 从原材料分切 , 到折叠、焊接、包边、成型等 , 口罩机作业流程并不复杂 , 一些有机械制造基础的企业可以自行组装 。
但一些设备企业和口罩生产企业一样 , 同样是“临时入场” , 缺乏技术积累 , 对行业标准较为陌生 。 在市场高价和补贴政策的双重刺激下 , 为了抢工期“赚快钱” , 他们不惜牺牲质量 , “萝卜快了不洗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