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雷神山之战( 二 )


中南医院本部2000张;
武汉客厅方舱1600张;
雷神山1500张;
七医院300张 。
至此,中南医院累计提供床位5400张,成为此次战疫过程中战线最长、提供床位最多的医院 。
雷神山成为战疫“定海神针”之一
2月8日,王行环带着9名核心管理人员先行上了雷神山 。扬起的尘土、火热的工地,上万名建设者还在夜以继日地施工……
“建好一个病区,就先开一个病区!”2月9日,雷神山医院首批开放两个病区,A15由湖北省肿瘤医院医疗队负责,A16由武汉市第一医院医疗队负责 。
中南医院感染科护士长胡慧负责护理人员的统筹安排 。当天,她在工地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动员,紧接着做个人防护培训 。最重要的是,带着大家在病区通道实地走一遍,熟悉“三区两通道”的布局,交代清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 。
“有一天要同时开几个病区,我在几个病区来回跑 。开门的方向对不对?通道布置是不是符合院感要求?还要操心医疗队那边物资是否到位 。”胡慧声音沙哑,对当晚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 。
晚上七八点,广东队物资运到现场,但车子开不进来,只能停在围栏外面 。为了避免绕远路,大家把围栏的钢筋掰弯,强行让出一条通道,然后抬着仪器钻过这个洞,爬上60度陡坡进入病区 。这样一趟一趟,羽绒服都湿透了 。
工人们看到一群女生在吃力地搬东西,招呼了三三两两的工友帮忙,后来足足凑起一支二三十人的工程队,呼吸机、冰箱、输液泵……一件不落地搬进了病房 。
雷神山医院分为ABC三个区域,一共30个普通病区和2个重症病区,按照边施工、边验收、边培训、边收治不断推进,2月22日前后全部收满 。先后有16支本地和外省市医疗队服务于此,医护人员总数3202人 。
2月18日,83岁的袁奶奶成为雷神山医院首位出院患者;3月11日,72位患者走出雷神山,是单日出院患者最多的一天;3月18日,一对夫妻档成为第999位和第1000位出院者 。3月22日,武汉雷神山医院首位孕妇患者康复出院……
截至4月9日,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出院1996人 。
在决胜战场挥起雷神之矛
ECMO(人工肺)是白衣战士手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
事实上,采用ECMO成功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首个案例,正是出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1月5日,黄冈53岁的胡先生转入中南医院,由于病情极其危重,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将其安排在腾空的一个ICU病区里,并实施ECMO治疗 。
幸运的是,上了“人工肺”以后,胡先生缺氧症状明显改善 。1月28日,他康复出院 。
2月8日,王行环接到雷神山任务时,立即要求彭志勇48小时内把ICU开起来:一旦普通病区开始收病人,ICU就要做好“兜底”的准备 。
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一共170多名成员,但因为本院还有非新冠的滞留病人,加上“1+3”战线拉得很长,根本安排不出多余的人手 。彭志勇只得紧急扩充队伍,从其他科室抽调了90多个人,重新培训上岗 。
2月9日夜间,雷神山医院第一个ICU病区投入使用,团队又立即着手改造第二个ICU病区……
截至4月3日,雷神山医院一共收治了140多名危重症患者 。患者病程越来越长,救治难度也越来越大:1月份,ICU患者死亡率不到20%;2月份约为25%;3月份约为30% 。
一位68岁的老太太足足躺了两个多月 。她先是上了无创呼吸机,持续八九天症状无好转,接着做了气管插管,结果血压又垮了 。医护人员不眠不休十几个小时盯指标,发现患者血压依旧不稳定,缺氧也没有明显改善,遂决定启用ECMO 。好在,ECMO成功将患者拽了回来,目前老太太平稳康复中 。
然而,医学不能起死回生,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挺过难关,有的患者尽管想尽了各种办法,最终还是留不住 。彭志勇希望,最后能再救回一半以上的病人 。
“我们正同时间赛跑,与魔鬼较量 。我们是决胜战场的雷神之矛,是驱逐死神的精锐之师 。”雷神山医院启用之初,王行环特意给驻扎在山上的战友们写了这样一封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