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楚航科技要破国产雷达前装魔咒( 二 )


从长远发展来看 , 国内相关供应链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投资前景 , 但同时也对供应商的核心技术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承认差距 , 迂回前进毫米波雷达最核心的元器件是射频前端SoC , CMOS工艺是未来的趋势 , 但CMOS在欧洲普遍遇冷 。 因为CMOS是一个呈硅的技术 , 硅对电子迁移率的速度是比半导体差很远 , 所以用到高频领域 , 77GHz频率切换的时候放电量不完全 。
后来 , 有人想到RFCMOS , 在硅上做一些工作 , 比如沟槽隔离度做得好一些 , 用模拟的模型来做CMOS的工艺 , 这样可以暂时达到成本和性能要求的平衡 , 现在楚航科技也是用这样的方式 。
芯片研发与制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 以雷达高频模拟芯片为例 , 一方面是芯片研究前期投入大 , 研发周期长 , 未知风险大 , 另一方面 , 作为下游的雷达模组国内尚未实现国产化 , 还没有形成市场需求 , 即使做出芯片也卖不出去 。
前端的射频芯片技术上国外的厂商还处于绝对优势 , 由于高频模拟芯片在设计和生产上都有极高要求 , 采用的也不是常规的CMOS工艺 , 所以中国尚需要一段时间的经验累积 。
楚咏焱表示 , 在要求比较高的车载雷达模组上 , 会坚持采用比较成熟的进口芯片方案 , 不会因为成本控制牺牲核心性能和可靠性 。 通过车载模组的研发 , 进一步加深对射频芯片的认识 , 收集应用端的需求 。
同时 , 定义符合需求的芯片架构 , 和国外的科研机构以及芯片制造商合作 , 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 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 从要求比较低的消费类芯片开始 , 先打通功能 , 再慢慢向车规级验证靠拢 , 定义适合中国应用的芯片 。
在这个过程中 , 还会加入特有的AiP封装技术 , 把天线便宜又可靠的封装到芯片里面 , 不但实现雷达的微缩化 , 更是大大降低了雷达的成本 。
在下游消费类领域 , 公司制定一些毫米波雷达应用场景 , 例如开始试水智慧城市和心跳检测 , 等到民用级芯片功能打磨完毕后 , 才去尝试车规级的认证 , 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 所以需要下游模组的应用知识来支撑 。
当然 , 对于应用于车载领域的毫米波雷达 , 摆在国产厂商面前的最大难题 , 仍然还是车规级的验证 , 量产的质量管控和成本的压缩 。 这些因素都是互相关联 , 相互制约的 , 需要时间去试错 , 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
三、从0到100 要在汽车领域得到资本、行业、客户的认可 , 需要的是在行业内真正摸爬滚打的经验 , 互联网的那套形而上学 , 在这里并没有效果 。
楚咏焱表示 , 其本人曾在德国某国际一流Tier1公司工作 , 长达十三年 。 期间专门做底盘控制器以及功能安全、系统架构领域 , 从2007年开始做毫米波雷达方面的工作 , 其中包括最新一代雷达 , 主要侧重功能安全方面 。
公司CTO张我弓 , 同样是国际一流企业十几年工作经验 , 从事第三代雷达天线的开发 , 是天线方向的专家 , 创始团队成员李烜也是来自于国际一流OEM , 专门做结构件 , 负责公司的运营 。
楚航科技核心技术团队成员拥有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硕士学历以及十年以上国际一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厂的研发管理经验;在射频前端 , 电路设计 , 信号处理 , 芯片设计 , 系统架构 , 高级雷达算法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储备 , 并已申请多项专利 。
这些家底 , 让公司有了在车载毫米波雷达领域驰骋的“筹码” 。 这些经验让团队在前装量产道路上时刻保持警醒 , 需要避开哪些‘坑’ , 利用哪些‘跳板’ , 缩短国产供应商与国际大厂之间的差距 。
“国内少数掌握以上技术 , 并有能力实现产品量产的企业 。 ”这是楚咏焱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 作为德国创业团队 , 重心主要放在把产品先做出来 , 一个产品从0到100分 , 经历研发的淬炼 , 之后才能面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