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玩手游人▲都有对抗“熵增”的底层思维,真正的高手( 二 )


逗玩手游人▲都有对抗“熵增”的底层思维,真正的高手
文章图片
从这个图表中 , 我们还能看到一点 , 也许是我们平时常常忽略的 , 那就是二者在对待其他人的成功这点上还有不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别人的成功当做自己的灵感 ,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将别人的成功当做是对于自己的威胁 , 于是就会引发巨大的不安全感以及脆弱感 。 而这样一种不安全感和脆弱感 , 常常会让他选择堵住耳朵 , 闭上眼睛 , 于是也就切断了自我成长的渠道与途径 , 让整个情况变得更糟 。
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躺在书桌上的一堆油画颜料 , 不会自动变成一幅美妙的油画 。 一定是因为有了某种外界能量交换 , 比如 , 你拿起了画笔 , 打开了颜料 , 开始画画 , 颜料才能变成油画 。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 , 只有在与外界交换能量之后 , 一个人才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这样的人就是有着“流量”思维的人 , 相反则是“存量思维” 。 什么是“存量”思维者的典型行为?相比在学习上给自己做出投资 , 他更愿意把钱存起来 , 让它产生利息;相比换个更适合更有前途的岗位或行业 , 他更愿意继续做现在这个安稳舒适的工作;相比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出去 , 他更愿意悄悄的收藏起来;相比与那些优秀者深入交流 , 他更愿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 可惜 , 如此一来 , 熵增就会加剧 , 危机就会潜伏 。 按照“熵增定律” , 熵是繁荣有序的反面 。 然而 , 从表面来看 , 繁荣有序却是熵的隐性状态 。 因此 , 当我们看到繁荣有序的表象时 , 以为熵并不存在 , 但实际恰恰相反 , 熵正在暗中窥伺 。 它不是不存在了 , 它只是隐形了 。 1975年 , 24岁年轻的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 当他把这项惊人的成果呈现给公司高层的时候 , 傲慢的管理层对这个只能拍100·100像素的奇怪机器嗤之以鼻—“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他们的照片” , 彼时的柯达在胶片时代笑傲群雄 。 30十多年后 , 当柯达在2012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 , 当年的决策者们不会想到 , 敲响他们丧钟的正是他们自己公司发明并雪藏起来的数码相机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身上 。 死守“存量” , 蔑视“流量” , 终会带来“当下很好、未来很糟“的必然结果 , 而这个结果往往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 就像清政府当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一样 。 2012年的时候 , 任正非有个非常重要的讲话 , 叫做《华为的2012》 。 听起来他好像是在唱衰华 , 其实不然 , 他只是比较清醒地意识到华为作为一个企业 , 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 , 始终有一个巨大的威胁存在着 , 它就是熵 。 所以 , 任正非认为只要华为存在一天 , 都必须得对抗熵增 。 他对华为也是这样做的:在华为的研发上做出巨额投入 , 比如华为2017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900亿元的情况 , 研发投入占收入的近16?这个研发的投入强度 , 可能比阿里和腾讯的研发投入总和都要大 , 更是超过了苹果 。 过去10年累计投入研发2400亿人民币 , 华为也已连续多年都是全球专利申请第一名 。 从1997年开始 , 华为就开始持续引进来自外部的管理经验 , 包括IBM、埃森哲、波士顿咨询等 。 他们陆续给华为提供了多方面的变革 , 使华为在管理创新、组织机构创新、流程变革方面不断进步 , 奠定了华为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 这些 , 都是在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 , 作为一家国内知名公司 , 即使不做巨额科研投资 , 也可以既有“存量”为荣;然而 , 华为却并不这么想 , 它看到的是“流量” , 是开放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交换 。 用“终身学习”代替“临时学习” , 用“终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有人 , 每天都在学习 , 不论是多还是少 。 有人 , 偶尔学习一次 , 看一本书要用七八个月 。 前者 , 我称之为“终身学习者” , 后者 , 我称之为“临时学习者” 。 学习对于前者如同呼吸一般 , 对于后者则如同救急的膏药 , 只在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之时 , 才会想起 。 对于“终身学习者”而言 , 他通过每天学习 , 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 , 并且能够产生复利效应 。 对于“临时学习者”而言 , 他是封闭的体系 , 无力对抗熵增 , 也无法产生复利效应 。 短期内自然看不出来 , 但是长期来看 , 二者却有天壤之别 。 很多人 , 在成年之后就不再探索了 , 他们停止了对于这个世界 , 以及对于自我的探索 , 他们只想走在那条早已明确的路上 , 按部就班的生活 。 但却不知 , 根据熵增定律 , 熵的阴影早已紧随其中 , “中年危机”的到来也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 而那些”终身探索者“呢?他们则很不同 , 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对自我、对他人 , 都始终有着浓烈的好奇之心 , 他们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东西 , 想要解开那些难解的奥秘;不论是从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本杂志 , 还是一次对话 , 他们都能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 。 他们就像是一些敞着口的容器 , 在贪婪的吸取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一切 。 所以 , 如果想将自己打造成“开放系统” , 就需要做到至少三件事:第一 , 用“成长型思维”代替“固定型思维” 。 第二 , 用“流量思维”代替“存量思维” 。 第三 , 用“终身学习”代替“临时学习” , 用“终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 2.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是“耗散结构”的第二个特点 。 平衡态是指在没有外界影响条件下 , 热力学系统的各部分宏观性质在长时间里不发生变化的状态 。 “耗散结构”的提出者普利高津认为 ,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 那我们该怎样才能远离平衡态呢?从“舒适区”走进“学习区” , 甚至“恐慌区”“舒适区”是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 , 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事物的等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