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记者#《茱莉亚》:“镜像结构”下的女性成长与战争反思( 二 )


#国民记者#《茱莉亚》:“镜像结构”下的女性成长与战争反思
本文插图

这种情节编排是合乎作者丽莲·海尔曼的心理逻辑的 , 即是说:纵然茱莉亚在她的生命中只是若隐若现的、如流星般闪过 , 但她散发的光芒足以照亮她的人生、指引她前进的方向 。 而人与人之间、生命的短暂交汇 , 所唤起的情感与精神上的深刻共鸣与高度认同 , 成了彼此最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与生命印记 。

#国民记者#《茱莉亚》:“镜像结构”下的女性成长与战争反思
本文插图
丽莲·海尔曼出身在一个富裕、保守的犹太家庭 , 纵使她的内心对传统家庭的繁文缛节与精致浮华感到厌倦 , 内心的优柔总使得她无法真正脱离家庭获得真正的独立 。 而童年时代的邻居茱莉亚成为了她精神启蒙的导师与成长过程的朋友 , 这种亦师亦友的微妙关系在影片的“镜像结构”中得到深化 。

析:一方面 , 茱莉亚是丽莲“理想自我”的投射 , 她们都拥有着反叛腐朽保守的传统价值、追求自我的特质 , 而茱莉亚无论是在性格的成熟与胆识眼界上的气魄都是丽莲最渴望达到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 , 在丽莲经历思想挣扎勇敢地援助茱莉亚并捍卫她的生命尊严之时 , 她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与蜕变 , 而此时茱莉亚的死亡使得丽莲完全成长为了茱莉亚般独立、自强、坚毅的现代女性 。
#国民记者#《茱莉亚》:“镜像结构”下的女性成长与战争反思
本文插图

影片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段戏 , 则是丽莲·海尔曼躲避纳粹的多重严查为茱莉亚的反法西斯运动送去资金援助 , 从火车到餐厅 , 不见刀枪血影 , 纳粹的“白色恐怖”仍旧以一种无形的桎梏压迫着人的神经 。 当丽莲克服自己内心的怯懦、冒着生命的危险为茱莉亚完成了这趟艰险丛生的任务 , 当丽莲面对侮辱茱莉亚的流言蜚语奋不顾身对其大打出手 , 茱莉亚的人格力量与女性间的情感认同促成了丽莲的成长 。

#国民记者#《茱莉亚》:“镜像结构”下的女性成长与战争反思
本文插图
因此 , 茱莉亚因纳粹的捕杀而死亡 , 正是使得丽莲完全的成熟与情感独立 。 当她克服重重阻力找到了茱莉亚的家人却发现 , 家人只是看重她的遗产与金钱而漠视她的生命并对其不予理睬、在战乱中明哲保身 , 她的愤怒化作一种怒吼与嘶喊 。

而茱莉亚虽然于丽莲的生命中消逝 , 但已经成为她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 作为两人最后一次会面的餐厅一场戏 , 简·方达与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更是用表演诠释了两个女性间那种惺惺相惜的相互依恋 。 一个愤世嫉俗的反叛作家与一个坚定勇敢的反法西斯 , 在短暂交流的泪水与笑语中 , 实现了彼此的精神互动 。
视觉与声音的功能性:完善叙事结构
如果说影片内容对于不熟悉时代背景与影人特色的观众而言稍显晦涩 , 影片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作为从片厂时代成功过渡到新好莱坞时期的电影人 , 则用电影语言将影片的故事通俗化 。 从“西部片”《正午》到历史题材《四季之人》 , 成功在各类题材自由游走的弗雷德·金尼曼尤为擅长化繁为简 。

尽管影片的剪辑较为琐碎 , 但核心的线索十分明确 。 其一 , 便是回忆中的茱莉亚以及在与茱莉亚互动中的成长过程;其二 , 是在女性同盟的基础上 , 彼此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战争进行反抗与救援 , 完成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捍卫 。 在演员的表演指导上 , 贾森·罗巴兹饰演的哈米特是好莱坞著名侦探电影剧作家(其创作的剧本《马耳他之鹰》更是通常意义上的“第一部黑色电影”) , 他与丽莲·海尔曼的关系影片没有过多着墨 , 但只言片语中 , 那种争吵与安抚同在、互勉互励又保有各自性格独立的关系便呈现得精确妥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