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人面鱼纹盆见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中国人热爱泥土 , 深沉、热烈 。 在文明微露的曙光之中 , 即以无数光华灿烂的土制陶器表白了它的特性 。 而艺术的起源 , 正是在文化开始的地方 。
「海外网」人面鱼纹盆见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本文插图

人面鱼纹盆
人面鱼纹盆是新石器时代半坡器型中的代表作 , 中国史前陶器的基本物质材料即是泥土 。 无数经典的器物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文明 。
从仰韶时代的发现说起
1921年深秋的一天 , 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一个小村庄——仰韶村 , 村民们迎来了一支以洋人带队的考古挖掘队 , 这个带队的洋人就是瑞典著名的地质学家安特生 。
「海外网」人面鱼纹盆见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本文插图

安特生
安特生是来华探矿的北洋政府地矿顾问 , 由于北洋政府无法发展矿业而迫使他转行搞古生物和古人类学考古研究工作 。 安特生把地质矿层的理论用在了中国文化考古的文化年代分层上 , 越上面的封土层文化年代越晚、越下面的土层文化年代越早 。 在第一次考古挖掘工作中 , 安特生挖出了中国的第一批彩陶 , 由此揭开了中华文明神秘的史前文明的面纱 。 这个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 , 从此以后获得了一个在考古学上名震中外的专有名词:“仰韶文化”(公元前7000年-前6000年左右) 。
人面鱼纹盆
1955年 , 从陕西西安半坡原始部落遗址上发掘出了一个密封的陶罐和封盖罐口的彩陶盆 , 考古人员揭开陶盆后发现 , 陶罐内有一具7000多年前的孩子的骸骨 。 彩色陶盆上绘有人面鱼纹图案 , 经过考古研究发现 , 人面鱼纹盆是原始人用于埋葬儿童的瓮棺上的棺盖 , 是葬具的一部分 。 在这件埋葬孩子的彩陶罐身上还有一个被人为洞开的小孔 , 这个盛放孩童的瓮棺被埋于居住区内的窝棚附近 。
「海外网」人面鱼纹盆见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本文插图

那么为何要用彩色陶瓮盛藏孩童的尸骨?在远古史前时期 , 许多远古先民都信奉“生死轮回”的观念:死亡之神总是与生殖之神合二为一 , 死并不是人生的结束而是新生的开始 。 故将夭折的婴孩放入形似葫芦的彩色陶瓮中埋葬 , 这蕴含着原始先民期望已经逝去的孩子能够重生的隐喻 。 瓮棺作为一种特殊的葬具 , 它的使用从新石器早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晚期 。 在那个生命得不到保障、死亡率极高的原始社会 , 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 , 生与死结伴而行 , 这种“瓮棺”墓葬形式的出现与后期的石棺、木棺都具有共同的“灵魂不灭”的信仰和观念 。
多姿的鱼纹
彩陶中的纹饰运用 , 以鱼纹最为广泛 。 在目前发现的一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 , 鱼纹为主的陶器大量出土 , 学术界认为这类陶器源于一个以鱼为族徽的氏族 , 这一时期的彩陶鱼纹饰便已经具备东方艺术的主观性特征 。 彩陶的鱼纹饰多为侧面形象 , 且多会展开两组四个对称的鳍 。 这种纹饰需要应用从背上俯视点于一体的观察表现手法来呈现与塑造 , 该手法是我国传统艺术散点透视的源头 ,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几例鱼头形象便属于其中典型 。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 彩陶鱼纹饰直观展示了人们将自然界物体逐渐 转变为符号的过程 , 也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认识 。
「海外网」人面鱼纹盆见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本文插图

鱼纹彩陶钵
「海外网」人面鱼纹盆见证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本文插图

鱼纹彩陶盆
彩陶中鱼纹饰经历了数个发展过程:早期的鱼纹饰较为真实 , 如两头相对的鱼头 。 中期的彩陶鱼纹饰则逐渐向图案化方向发展 。 后期的鱼纹饰则结合繁杂的各种几何形鱼纹 , 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装饰符号 , 如十字花状符号的鱼身、交叉符号的相对鱼头 , 两弯月相背符号和圆点与剪刀似鱼尾符号组成的略去头鱼同样属于其中代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