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综述及其历史意义( 三 )


第三个阶段是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 , 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 。 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 从1943年7月开始 , 八路军揭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 。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 ,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 1944年春 , 日军为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的颓势 , 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 。 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继续奉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及保存实力的避战方针 , 致使正面战场严重失利 , 造成豫湘桂作战的大溃败 。 为了“扩大解放区 , 缩小沦陷区” ,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其后亦称解放区战场)广大军民向日、伪军连续发起局部反攻作战 , 大量消灭敌人 , 收复了大 片国土 。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反攻作战 , 收复了滇西、缅北广大地区 。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 , 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苏联随后声明加入) , 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 在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的情况下 , 从8月9日开始 , 中国解放区战场对日、伪军展开大规模全面反攻 , 取得了辉煌战果 。 1945年8月15日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9月2日 , 同盟国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 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 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
1945年10月25日 , 中国正式收复被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的宝岛台湾 ,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
中国抗日战争 , 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
三、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战争中 ,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 , 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意志 , 先后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 , 创造性地回答了决定抗日战争成败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 组织与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 并始终奋斗在抗战第一线 , 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
一是积极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 。 九一八事变后 ,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 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 全国抗战爆发后 , 中国共产党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 实现了近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 。
二是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 实行以弱胜强的战争指导 。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日战争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基础上 , 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部纲领性文献中 , 以极富前瞻的战略眼光 , 勾画出全国持久抗战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 尤其阐述了中国在战略相持阶段转弱为强、准备反攻的重要意义 。 这一持久战思想 , 指引全国军民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武装起来 , 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
三是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 , 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 创造有利于全国抗战的战略格局 。 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 , 制定了一整套开辟敌后战场、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的纲领、原则和方针 。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 , 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 并与正面战场相互策应 , 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 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 创造出一系列巧妙战法 , 有效地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敌人 , 并逐渐成为抗战的主力军 。 广阔的敌后战场 , 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 在持久抗战中发挥了重大的战略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