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一直在身边@供场景给机会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二 )


网络理政工程提升城市治理 。 坚持基础在网、关键在理、核心在为民 , 整合81条市级非紧急救助类政务服务热线 , 实现12345“一号通” , 建设集市委书记和市长信箱及市县乡三级2732个政府领导网络信箱、12345市长公开电话、服务企业信箱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社情民意受理平台 , 构建“11637”网络理政框架体系 , 以网络理政中心为龙头、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总入口、六大功能平台为基础支撑、三大技术平台为技术支撑、七大工作机制为制度保障 , 网络理政全面深入推进 。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白皮书》显示 , 成都在城市治理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一 , 先后荣获“互联网+政务”领域十佳优秀案例、***络理政十大创新案例、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
新经济新动能赋能城市发展 。 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 , 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 , 加快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 2017年以来 , 新经济已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推动者、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创造者和高效能治理的有力参与者 。 独角兽企业从0到6 , 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 , 2019年新经济企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 , 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 , 为成都连续12个季度保持8%左右经济增速提供了强劲动能 。
虽然近年新型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 但与增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相比 , 与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支撑相比 , 与创新集聚竞争态势相比 , 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相比 , 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 比如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 , 轨道交通枢纽功能不强、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 能源设施属于消费终端、安全运行压力较大 , 主导产业发展能级不高 , 缺乏重大创新平台 。
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径
建立在新型基础设施上的智慧城市 , 既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智慧化 , 也是新兴产业的集群化融合化 , 更是城市空间的集约化便利化 , 必将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快速突破聚变融合 , 形成无所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和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 。
四网合一建强新型基础设施 。 加快制定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 深入重大项目谋划、招引落地和推进实施 , 发展和推广新型基础设施创新应用 。 当前 , 重点要加快推进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基础信息网 , 以城市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为核心的枢纽交通网 , 以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为核心的智慧能源网 , 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等为核心的科创产业网 , 与铁路、公路、桥梁等传统基础设施 , 加快形成与城市发展能级相匹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创新改革释放城市发展动力 。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先行先试多重叠加机遇 , 加快推进国家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 完善“城市大脑”和天府市民云功能 , 健全现代化智慧型社会治理体系 , 构建万物互联的城市泛在感知体系、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和惠民便民服务体系 , 用开放平台促进数据资源高效流通 , 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治理智慧化、市民生活便利化 , 不断提升城市的创业力、创新力和创造力 。
产业集群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 坚持以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变革经济组织方式 , 推动产业功能区系统规划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 , 为企业发展护航 , 为园区转型增效 , 为产业升级赋能 ,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 促进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协作 。 当前 , 需要着重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 构建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发展体系 , 培育壮大一批万亿产业、千亿园区和百亿企业 , 不断提高产业集群与城市空间的组织效率和发展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