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去世:半生努力 字斟句酌
本文插图
人物小传
郝铭鉴 , 1944年—2020年 , 江苏建湖人 , 语言学家、出版人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曾先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 , 兼任《咬文嚼字》主编、《编辑学刊》主编等职 。
一年一度 , 《咬文嚼字》会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语文差错”评选结果 。
尽管已退休多年 , 郝铭鉴仍坚持每年参加评选的发布会 。 会议室不大 , 大家围坐一堂 , 热热闹闹 , 初来乍到的人甚至很难发现 , 坐在角落的这位老人是业界有名的语言学家 。 “他哪怕一句话不说 , 只要在这儿 , 就是莫大的支持 。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有些哽咽 。
如今 , 杂志社上上下下 , 再也等不来这位看似严肃、实则和煦的老人 。 4月2日上午10时 , 《咬文嚼字》杂志创办人、前主编郝铭鉴因病在沪去世 , 享年76岁 。
半世编“小”杂志 , 一生守大情怀 。 为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而奋斗 , 郝铭鉴一生不虚 。
语文规范 , 兹事体大
《咬文嚼字》是我国出版界唯一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刊物 。 这本“小”杂志 , 由郝铭鉴于1995年在上海创办 。 说它“小” , 确实小 , 32开本 , 一年12期 , 每期约5万字 。 体量小 , 力量却不小 , 杂志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 , 有着“语林啄木鸟”之称 , 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语文生活 。
1995年 , 全国有8000多种刊物、200多种语文刊物 , 市场饱和 , 但缺少针对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刊物 。 郝铭鉴跃跃欲试 , 想创办一本这方面的刊物 。 起什么名字?“咬文嚼字”原本是贬义 , 但他有自己的理解:“‘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 。 ”
刊物如何亮相?他选择向自己“开炮”——重金请读者挑刺儿 。 在刊物里发现一个错误奖赏1000元 , 而当时的行业市场价是一个错误10元 。 刊物亮相后反响不错 , 三次加印 , 《咬文嚼字》进入大众视野 。
郝铭鉴曾说 , “刊物虽小 , 但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 。 我们办的是小丛刊 , 但需要的是大眼光 。 ”
多年来 , 《咬文嚼字》一直以规范中国语言文字为己任 , “咬”报纸、“咬”广告、“咬”电视节目……2003年 , 《咬文嚼字》与有关部门合作 , 发布《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在创刊10周年的庆祝会上 , 又发布《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 。 这本小小刊物 , 已成为中国期刊界的一线名刊 。
汉字传人 , 好自为之
办刊20多年 , 郝铭鉴目睹了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 。
他认为 , “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 。 流行语中有时代烙印 , 是历史留下的脚印 。 ”他曾举例 , 字母词以前很少见 , 现在遍地都是 , “在我看来 , 一个字的崛起 , 一个词的风行 , 肯定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 , 而是特定时期语言气象的标志 , 在它背后隐藏着的是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心理状态 。 ”
郝铭鉴也从最初的“恐网” , 变成了后来熟知“佛系”等网络用语 。 他说:“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领域最活跃的领域 。 我尊重网民的智慧 , 也相信社会大众的语言底线 。 ”
多年来 , 《咬文嚼字》持续举办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语文差错”评选 。 郝铭鉴曾表示 , 评选“十大流行语”是为了肯定语言生活当中的创造性成果 , “我们的语言生活非常活跃 , 语言的创造力很强 , 每年都有一批新词语出现 , 这些新词新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 , 推动汉语的发展 。 ”
他评价那些有创造性的流行语 , “有语言智慧的流行语 , 一定会更有生命力 。 ”对于带有粗俗意味的流行词 , 他会直接批评 , “既无语言智慧 , 又无内容形式 , 只有语言使用者的任性 。 ”
推荐阅读
- 人民网@沙坪坝:发放100万电子消费劵提振消费信心
- 「人民网」从无人问津到粉丝百万 一个主播背后的秘密
- [人民网]大漠“桃花林”护绿人
- 「人民网」“两碗粉”的距离 四川绵阳至广西北海首通直达动车了
- #人民网#人民日报:无锡锡商银行开业
- 人民网@鄂滇两地警方联手加强毒品“堵源截流”
- #人民网#离汉返京
- 【人民网】雷神山医院关闭
- #人民网#北京一犯罪嫌疑人驾车致4人死伤 已被控制
- 『人民网』暖心!这些战疫新闻有了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