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古代“高考”也延期!宋仁宗曾专门为苏轼苏辙推迟科举考试?( 二 )


韩琦一句话 , 替大小苏吓跑了不少竞争对手 , 又一句话 , 替他们争取到了延迟考试的恩荣 , 可谓兄弟俩的贵人了 。 但国家的考试制度 , 真能凭几句话就改变吗?
其实 , 北宋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 。 常科三年一考 , 有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 通过即为进士及第 。 制科又称御试 ,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规格考试 , 应试者必须由朝中大臣推荐 , 考期则根据国家的人才缺口而定 , 有时一年 , 有时“权停” , 相对于常科 , 制科有一定自由性 , 参考人数也远比常科要少 。 这次为苏辙延期的考试正是制科 , 影响范围较小 , 因此情理能容 。 二苏此前已在常科中登第 , 也获得了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但吏部派发的官职让兄弟俩不太满意 , 因此又报名参加制科 , 希望在御试中获得佳绩 。
二苏成绩不同 苏辙后来居上那么 , 在这次颇为曲折的制科考试中 , 二苏的成绩究竟如何呢?按照考规 , 兄弟俩先各自写了五十篇治国理政的策论 , 和同场考生一道经过六位考官的层层核选 , 才在御政殿前觐见天子 , 接受“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的策问 。 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 , 兄弟二人的表现却迥然不同 。
苏轼的发挥非常稳定 , 解题有方 , 答题到位 , 被评为最高等级——三等(按:由于一二等是虚列 , 因此三等实际相当于最高等) , 自宋朝开国一百多年来 , 位列三等的只有苏轼和前辈吴育两人 。 试毕 , 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一时在官场与文坛都盛名如炽 。
而苏辙就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了 , 他一点儿都没有感念皇帝为他延考的恩典 , 在对策中直指仁宗为政无纲 , 早年的庆历新政半途而废 , 近年的均税恤民之举都是花架子 , “欲使史官书之 , 以邀美名于后世耳” 。 最要命的是 , 苏辙还抨击了宋仁宗的私生活 , 说他“宫中贵妃已至千数 , 歌舞饮酒 , 欢乐失节” , 并一连列举了历史上六位耽于酒色的致乱之君 , 要求皇帝引以为戒 。
23岁的小苏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 据他后来说 , 这些论据实则“闻之道路” , 也就是坊间流言 , 但他就敢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对当朝天子做出毫不客气的指控 。 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 评审官中也分为两派 , 一派认为苏辙是以赤子之心言时弊 , 言辞虽夸张但忧国之心可嘉;一派则认为他答非所问 , 且听信谣言 , 援引历代昏君来比喻今上 , 实在有累盛德 。
幸好 , 宋仁宗不愧为仁厚开明之主 , 一句“吾以直言求士 , 士以直言告我”为苏辙的成绩一锤定音 。 最终 , 苏辙位列四等 , 虽不及乃兄破天荒的三等荣耀 , 但也于名于实都收获颇丰 , 在秘书省入了职 。 考试结束后 , 宋仁宗不无欢喜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 ”果然 , 三十年后 , 苏辙官至尚书右丞(按宋制 , 该职务有宰相权力) , 成为宋哲宗的宰相 。 苏轼的仕途不如弟弟顺利 , 却在文坛取得了更大成就 , 化身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无冕之王 。 而这一切 , 与宋仁宗嘉祐六年那届被推迟的制科密不可分 。 不知是兄弟俩的名气改变了这场考试 , 还是这场考试改变了兄弟俩的一生 。
方便天子 , 苦了举子科举一制 , 从隋至清 , 历朝规则不甚相同 , 但大体遵循三年一科、三级考试的制度 , 时间节奏也差不多——头年秋八月由各地方府学举行初试(唐宋称解试 , 明清称乡试 , 也叫秋闱) , 次年春正月或二月由尚书省举行礼部试(唐宋称省试 , 明清称会试 , 也叫春闱) , 接着是天子亲自主持的殿试 。 考试级别越高 , 牵涉的部门越重要 , 日期变动也越频繁 。
自然灾害是导致科考延期的一个常见原因 。 唐文宗太和八年(833)夏秋之际 , 各地解试已毕 , 但因为“虫旱相因 , 恐致灾荒” , 尚书省决定直接取消第二年春天的省试及殿试 , 用当时的话说 , 叫“权停贡举” , 一时舆论哗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