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砗磲化石隐藏古代天气秘密( 二 )
比如利用树轮的宽度重建某一区域过去数千年的温度或者降水变化;利用珊瑚年层的氧同位素和元素比值重建海洋表面的温度变化;利用黄土沉积的粒度来指示过去几百万年东亚冬季风的强度等等 。
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 , 地质学家们成功地构建了过去6500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地球气候变化的框架 。 这些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地球气候历史的了解 , 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超级大冰期、超级大暖期 , 也存在过剧烈的冰期-间冰期旋回 , 还帮助我们理解了当前全球变暖在地球气候历史上的地位 。
虽然古气候学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 为我们认识地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 但是我们似乎很少听说古天气学这个词 , 是古天气研究不重要吗?当然不是 。
虽然地质学家们开发出了很多古气候研究载体 , 如冰芯、海洋沉积、树轮、珊瑚、湖沼沉积、石笋等 , 但是他们能够提供的信息的时间分辨率都太低 , 通常为数十年到数百年 , 最高分辨率的载体如树轮和珊瑚 , 也只能到年或者月 。 也就是说 , 我们通过这些地质生物载体获取的 , 都是几百年平均 , 最多几个月平均的气候信息 。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理解地球气候(月及以上尺度)的变化 , 但是无法用于研究发生时间在日-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尺度的天气变化 。
砗磲为何有潜力成为古天气研究载体?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砗磲 。
砗磲是全球最大的双壳类贝壳 , 自始新世(距今约5000万年)以来便一直是热带太平洋(601099,股吧)-印度洋珊瑚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砗磲寿命能达到甚至超过100年 , 其碳酸盐壳体生长速度非常快 , 几十年就能长到1米以上 。 砗磲壳体通常具有年生长纹层甚至日生长纹层 , 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高分辨率全球天气变化历史研究载体 。
大家知道 , 我们常见的小贝壳通常是开口向下 , 可以通过肌肉移动 。 但砗磲一般都是开口向上固定在珊瑚礁盘上 , 一辈子都不会移动 。 这个固定不动的特征对于我们做古气候古天气研究非常重要 。 如果砗磲不停地移动 , 那么所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就会随位置的改变而受到干扰 。 好在砗磲一辈子不移动 , 就像一个海洋气象站一样 , 在同一个位置不停地记录周边的海洋、天气、气候信息 。 简直就是天生的“地质气象站” 。
砗磲表面的外套膜上面 , 有很多虫黄藻 , 虫黄藻光合作用能直接给砗磲提供能量 , 因此砗磲实际上是靠光合作用生活的 , 除了幼年期吃几个虫黄藻外 , 一辈子几乎不吃东西 。 砗磲这个靠光合作用生活的特性 , 对于我们用砗磲做古天气重建也非常重要 , 天气一变化 , 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就会变化 , 砗磲生长速率等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就会变化 。 因此通过测试化石砗磲的生长速率变化 , 就有可能提取出古代气候和天气变化的信息 。
砗磲寿命最长能到100年 , 大部分在50年左右 。 也就是说 , 单个的砗磲可以提供50-100年的气候或天气记录 。 虽然不长 , 但是我们有很多个化石砗磲 , 有的生活在几十年前 , 有的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 , 很多个化石砗磲在一起 , 就能提供很多过去的气候和天气变化信息 。
首先我们来看看砗磲的年纹层 。 在一个采自南海西沙的砗磲截面上 ,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纹层 , 这个纹层就是砗磲的年纹层 , 因为冬夏的生长速率不同 , 碳酸盐呈现出不同的光学特征 。 每个年纹层的宽度不一 , 大约1-20毫米 , 幼年期的时候长得快点 , 老了长得慢点 。 但是它不会像人一样年纪大了就不长高 。
利用我们实验室自行开发的微钻设备 , 可以从每个砗磲年纹层中取到超过12个样品 , 获得月分辨率的样品 。 对这些样品进行测试 , 我们就可以获得月分辨率的氧同位素、元素比值等记录 。 这些数据主要受温度控制 , 它们与温度之间有定量关系 , 可以建立转换方程 , 从而计算当时的温度 。
推荐阅读
- 『』我也是今天才发现,苹果手机锁屏还能看天气,花1分钟学不亏
- 『小叮咚说科技』我也是今天才发现,苹果手机锁屏还能看天气,花1分钟学不亏
- 「动画」苹果收购的天气App有多特别?AI精准预测天气,还能制作风暴动画
- 「分辨率」超分辨率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 @墨迹天气CEO:深耕千亿气象市场 未来B端收入要占50%
- 「化石」2019年度 中国古生物学 十大进展发布
- ##月球门户站首批设备选定,可预报太空“天气”
- 中国天气网@快看!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来了
- @天气就这样被超算“算计”了
- 软件■AppStore今日限免 轻量简洁风格的天气App等10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