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写一首千古奇诗,一般人只能读懂3句,能读懂4句堪称高手



[苏轼]苏轼写一首千古奇诗,一般人只能读懂3句,能读懂4句堪称高手
本文插图

所谓奇诗 , 必定有不同于其他诗的特别之处 。 有的诗特别在结构形式方面 , 比如回文诗 , 举例:“香莲碧水动风凉 , 水动风凉夏日长 。 长日夏凉风动水 , 凉风动水碧莲香 。 ”有的诗则特别在内涵意蕴方面 ,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一首 。
诗的作者大家都比较熟悉 , 他就是苏轼 , 号东坡 。 苏轼的生平大部分人都很了解 , 但我们还是简单介绍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苏轼先后娶了王弗、王闰之为妻 , 生下4个儿子 , 小儿子早夭 , 另外三个分别是苏迈、苏迨、苏过 。
其中 , 苏过出生于1072年 , 当时他父亲苏轼35岁 , 中年得子 , 本来应该开心 。 但苏过长到7岁的时候 , 苏轼碰上人生大劫“乌台诗案” , 差点被杀 。 虽然苏轼侥幸逃过一劫 , 之后却连连被贬 , 尝遍了人世风霜 。

[苏轼]苏轼写一首千古奇诗,一般人只能读懂3句,能读懂4句堪称高手
本文插图

所以 , 苏过从小就陪着父亲到处漂泊 , 目睹了父亲遭受的冷眼 , 也看过父亲因为衣食不足亲自下地种菜的样子 。 甚至苏轼被贬到海南 , 也是苏过陪在身边照顾 。 苏轼临终前非常担心儿子 , 所以特意手书了一首诗提醒他 。
提醒什么呢?不妨先看看诗的内容 。 这首诗标题是《庐山烟雨》 , 也叫《观潮》 , 虽然看起来只是普通的七言绝句 , 实际却属于一道偈子:
庐山烟雨浙江潮 , 未到千般恨不消 。 及至到来无一事 , 庐山烟雨浙江潮 。

[苏轼]苏轼写一首千古奇诗,一般人只能读懂3句,能读懂4句堪称高手
本文插图

在这里先说一下 , 所谓偈子 , 也叫偈颂、偈诗 , 佛门中人常常用这样的句子来阐释佛理 , 比如著名的“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就属于偈子 。 很多高僧会在圆寂前将自己悟到的东西以偈子的形式留下来 , 供后人参悟学习 。
通俗点说 , 苏轼也像高僧们一样 , 想要告诉儿子苏过一些道理 。 我们可以发现 , 这首诗第1句和第4句是完全一样的 , 这当然不是苏轼偷懒 , 一般人只能读懂前面3句 , 能读懂4句的堪称高手了 。

[苏轼]苏轼写一首千古奇诗,一般人只能读懂3句,能读懂4句堪称高手
本文插图

先来讲讲前面三句诗 。 “庐山烟雨”和浙江“钱塘江大潮”都是天下闻名的美景 , 烟雨神秘朦胧 , 大潮宏伟壮观 , 每个人都想去见识一番 。 当你还没见到的时候 , 总是心里痒痒 , 忍不住去想象它到底是什么样子;
所以你会产生“未到千般恨不消”的感觉 , 因为看它们已经成了你的一种执念 , 看不到的话会造成终生遗憾 。 终于有一天你见到了烟雨潮汐 , 却觉得不过如此 , 看过了也就看过了 , 没什么特别 。

[苏轼]苏轼写一首千古奇诗,一般人只能读懂3句,能读懂4句堪称高手
本文插图

可是回过头来 , 你仔细思考一下这番心路历程 , 就会恍然大悟 , 庐山烟雨还是原来的庐山烟雨 , 浙江潮汐也还是原来的浙江潮汐 , 它们并没有变化 , 变的只是你的心态 。 当你把心态放平了 , 它们依然以本相存在于那里 , 可你的心却由物入悟 , 体会到了禅的意境 。
也就是说 , 第1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只是平铺直述把美景列出来 , 第4句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却已属于禅境 。 苏轼这么写其实参考了佛门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里的语录 , 那段话是这么说的:

[苏轼]苏轼写一首千古奇诗,一般人只能读懂3句,能读懂4句堪称高手
本文插图

“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 见山是山 , 见水是水 。 及至后来 , 亲见知识 , 有个入处 。 见山不是山 , 见水不是水 。 而今得个休歇处 , 依前见山只是山 , 见水只是水 。 ”这就是入禅了悟的三重境界 , 第一重是执着现实;第二重是陷入虚无迷惘;第三重是彻悟不计较真实虚妄 , 平静待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