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京西古道通往历史深处( 三 )


峰口庵向西50米处 , 古道掩映在灌木丛中 , 钻出灌木丛 , 一片壮观的“蹄窝”阵赫然在拐弯处呈现 。 这段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 , 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 , 可以说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 。 蹄窝直径近20厘米 , 深的有15厘米 , 浅的也有10厘米 , 左右交替 , 大致分为两行 。 探其缘由 , 立于咸丰六年(1856)的王平口修城碑 , 对这段古道曾有如下记载:“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 。 ”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条件的限制 , 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 , 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几乎是全天候运行 。 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 , 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 , 历经百年形成如此奇观 , 可谓历史的见证 。 岁月的沧桑也掩盖不了曾经的繁华 , 仔细聆听 , 仿佛能听到那奔腾的马蹄声!
3月中旬 , 网上出现一段以“吉姆尼京西古道穿越”为标题的视频 , 6辆吉姆尼越野车排成纵队 , 从马蹄窝上碾轧过去 。 视频中 , 越野车数次停停走走 , 遇到坑洼处就猛踩油门 , 轮胎与古道上的石头摩擦 , 发出刺耳的声响 。 视频中越野车碾轧的马蹄窝 , 就是峰口庵这一段 。 3月21日 , 京西山水古道清山志愿队队长老于带领着20名志愿者 , 带着撬棍、尖镐和绳索来到峰口庵 。 他们齐心协力 , 在马蹄窝的两头 , 将路旁的两块500多公斤重的山石移到路中央 , 以阻挡车辆通过 。
庞潭古道石桥美
再来说说京西古道的古香道 。
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先有潭柘寺 , 后有幽州城”的说法 , 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 , 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 。 古时去往潭柘寺上香 , 大都从石景山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 , 这一条古香道 , 就是京西古道的“庞潭古道”部分 , 它是京西古道的南道 , 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 , 保留较好的是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 。
与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商旅古道通常在两米左右不同 , 庞潭古道宽达四五米 。 究其原因 , 这条古香道的前方通往作为皇家寺庙的潭柘寺和戒台寺 , 必须要满足皇亲国戚八抬大轿通行的需求 , 因此古香道在规模上自然更加“大气” 。
在庞潭古道的入口 , 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古桥 , 这就是娼妓桥了 。 它建于明朝初年 , 整座古桥用青条石砌筑而成 , 月牙形的栏板仿佛那传说中杜十娘轻颦的黛眉 。 如今的娼妓桥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 , 已经成为了一座残桥 。 尚存的桥身长约10米 , 宽约4.5米 。 关于此桥为何叫做“娼妓桥” , 究其原因 , 这桥是由明代的娼妓捐资修建的 。
请不要误解这“娼妓”的真实含义 , 那是明清时代对说书的、唱戏的、卖艺的一类职业女性的统称 , 不能单一理解为卖身的妓女 。 《宛署杂记》中记载:“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 , 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 , 天下游僧毕会 , 商贾辐辏 , 其旁有地名秋坡 , 倾国妓女竞往逐焉 , 俗云赶秋坡 。 ”戒台寺每年四月庙会期间 , 不仅聚集了各地的游僧与商人 , 连妓女们也来赶庙会 , 并聚集在戒台寺附近的秋坡 。 当时的场面“冠盖相望 , 绮丽夺目 , 以至终行之处 , 一遇山瓯水曲 , 必有茶棚酒肆 , 杂以妓乐 , 绿树红裙 , 人声笙歌 , 如装如应 , 从远望之 , 宛然如图画云” 。 可以想象的是 , 平日被束缚在礼教和家庭中的妇女们在仲春四月郊游的热闹场面 , 她们从马鞍山与石龙山之间的山沟里 , 也就是现在的苛萝坨村徒步上山 , 经秋坡村进入戒台寺 。 那时山沟里的水很大 , 为了方便上山 , 娼妓们就集资建了这座石桥 。 据说桥建成以后 , 一直没人为它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 时间久了 , 人们直呼它为“娼妓桥” , 以示对她们修桥补路善举的纪念 。
过娼妓桥一路向南偏西的方向 , 大约半小时就到了108国道 , 此时离石佛村仅有几十米 , 离戒台寺只有几百米 。 顺着路边的指示牌进入石佛村 , 看到了另外一条古道芦潭古道的路碑和戒台寺的古山门 。 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 , 西至潭柘寺 , 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 , 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间的一段保存完好 。 石佛村、秋坡村、苛萝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 , 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