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意」不纳粮”口号的李岩是虚构的?还是李自成自己?,写出“迎闯王
在有些史家笔下 , 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中 , 曾经出过一位名叫李岩的高级将领 。 此人有勇有谋 , 功勋卓著 , 且富有传奇色彩 , 被李自成封为制将军 。 著名的“迎闯王 , 不纳粮”等歌谣就出自他的手笔 。 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 , 李自成军中根本没有存在过李岩这个人 , 他不过是某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 。 争论延续了几百年 , 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展开李岩这个人的争论 。
文章图片
郑廉之言是否可信?
一种意见认为 , 李岩确系“乌有先生” , 明清之际 , 李岩其人其事 , 在他家乡河南地方史料及父老们的口碑中并不存在 , 所有关于李岩的记载都不是第一手材料 , 只是到了清初小说《定鼎奇闻》、《樵史通俗演义》问世后 , 才把李岩描述成有血有肉的起义军显赫人物 , 然后混入史籍 。 而从这些小说的情节看 , 作者对起义过程很不熟悉 , 错讹甚多 , 关于李岩的这些传说 , 当年郑廉在《豫变纪略》中 , 早就作过澄清:
“杞县李岩则并无具入矣 。 子家距杞仅百余里 , 知交甚伙 , 岂无见闻?而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入 。 ”
郑廉少年时期参加过同李自成联合作战的罗汝才起义军 , 他是以当事人淡当时事 , 以本地人谈本地事 , 当然是比较可信的 。 此外 , 《杞县志》等有关史籍 , 也都矢口否认有李岩其人 。
文章图片
另一种意见认为 , 郑廉的看法并不可信 。
他仅仅根据个人未曾见闻而下断论 。 郑当年只不过是罗汝才部一名低级文职人员 。 至于《杞县志》等为何矢口否认 , 道理也很简单 。 那时在“胜者王侯 , 败者贼寇”的正统观念支配下 , 对于李岩 , 杞人不敢认他是同乡 , 李姓不敢认他是同宗 , 甚至讳言其人 , 都是可以理解的 。
【「路之意」不纳粮”口号的李岩是虚构的?还是李自成自己?,写出“迎闯王】李岩实有其人 , 也有大量信史可作佐证 , 如:
(1)赵土锦的《甲申纪事》 , 该书写成于离李自成退小北京不到一 , 二个月 。 作者与农民军的下级军官有过较多的接触 , 目睹耳闻了农民起义过程中的许多具体事实 , 他的著作史料价值较高 。 书中两次明确提到李岩 , 说他在山海关战役时 , 与牛金星留守京城 ,
(2)周同谷在一首诗的注释中 , 曾记下了亲眼目睹李岩救懿安皇后的张孟坚的口述:
“懿安后自尽 , 悬绝于地 , 伪将军李岩知为后 , 戒其觉勿得犯” 。
周是个严肃的文人 , 他的作品一般都较可信 。
(3)《明史》、《国榷》中都有关于李岩事迹的记载 。
文章图片
李精白有这个儿子吗?
一种意见认为 , 李岩不仅实有其人 , 而且他还是杞县人大司马李精白的儿子 。 依据有: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中有如下肯定的记载:
“杞县举人李岩者 , 初名信 , 熹庙大司马(即兵部尚书)李精白子也” ,
有一位被拷掠过的事变亲历者 , 在他的《谀闻续笔》中也提到李岩是大司马李精白的儿子;此外 , 如彭孙贻的《平寇志》、戴笠等的《怀陵流寇始终录》、谈迁的《匡榷》 , 直至钦定的《明史》 , 都肯定了这种说法 。
另一种意见认为 , 上述史料并不可信 。 理由是:《杞县志》在记载该县历年所中举人和进土的《选举志》里 , 没有李岩(或李信)的名字 , 其“父亲”李精白也榜上无名 。 康熙年间 , 《杞县志》的编者还专门写了《李公子辨》 , 申明杞县没有参加起义军的“李公子” , 李精白虽有其人 , 但籍贯并非杞县 , 而是安徽阜阳 。 而《阜阳县志》则收有康熙年间本县一位进士的专题考辨文章 , 论证了李精白根本没有李岩这个儿子 , 以澄清李精白与其儿子李岩的种种传说 。
推荐阅读
- 路之意明朝最后的“大捷”制造者孙承宗:传奇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
- 路之意想除掉执掌朝权的大将军,结果因岳母泄密,孙权王位的继承人孙亮
- 『阎锡山』与正妻相爱14年无子,他坚持不纳妾,岳父感动:给他找了个14岁姑娘
- 『历史十点半』古代唯一敢以姓氏做国号的皇帝,死后被挫骨扬灰,骨灰被万人喝掉
- 秦国尉@它让古代中国进入新篇章,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它让士族走向黄昏
- [路之意]黛玉之死:一曲低回如泣、凄婉动人的乐曲
- 【怎么和你告别】最后一人是赵云老乡,三国中有枪王称号的武将:前两人是师徒
- 『路之意』南宋“抑武”政策的演变
- 路之意:人面逐高低,《水浒》中的世态人情:世情看冷暖
- 长龙杂谈▲逃脱宋江设下的死局,活到了80岁,水浒传中唯一没有绰号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