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意』南宋“抑武”政策的演变

采用以文制武、“右文左武”的政策压制、猜忌、防范武人 , 本是宋朝历代统治者的“有国不易之道” , 然而在南宋前期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下 , 这种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却被迫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曲折:不仅武将的地位和权力比 , 北宋大为加强 , 而且还确实发生了某些将领的专权跋扈现象 。 于是,习惯于文尊武卑传统的文臣便与当时十分软弱的皇权绪成一体 , 同武将们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 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 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宋廷内部主战与主和两股势力斗争的结局 , 而岳飞冤狱的悲剧 , 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演出的 。
『路之意』南宋“抑武”政策的演变
文章图片
在宋高宗即位的头几年 , 草创中的小朝廷尚未摆脱风雨飘摇的困境 , 金人的攻势逼人 , 必欲灭亡南宋、生擒高宗而后快 , 根本不把接连乞和的高宗当作谈判对手 。 在南宋的内部 , 则是
“远者王命不通,迩者横溃莫制” 。
存亡之际 , 不得不放松对武将的防范和压制 , 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 让他们为朝廷的攘外安内而效命 , 其中怀着“天下大乱 , 乃贵贱贫富更变之时”的侥幸心理趁火打劫者也不乏其人 , 他们在两宋之际的社会大动荡中养成了私人实力 , 拥兵自重 , 以猎取功名利禄 。 朝廷不得不承认这些将领对军队的独立控制权 , 并示以恩宠 , 以换取他们对朝廷的支持 。 这样,在北宋一直受压抑、受歧视的武将 , 却在南宋初期出现了一个权力加大、地位上升的趋势 , 其表现是:
第一 , 对军队的固定统属和对军事的便宜处理权 。
与北宋时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不同 , 这个时期的将领可以固定地控制其军队 , 如岳飞军队称岳家军 , 韩世忠一军称韩家军等 , 由于隶属关系已经固定 , 平时朝延对于诸将之兵实际也是不能轻易加以“移易废置”的 。 此外 , 将领可以和其他文官一样 , 不经事先奏准而对某些事情进行随机性处理 , 即所调便宜之权 。 绍兴三年 , 岳飞成江州 , 凡
“江上有军期急速 , 会议不及 , 许飞一面随宜猎置施行” 。
这就与北宋那种“将从中御” , 武将处处受制于文人的军事体制有很大不同 。
『路之意』南宋“抑武”政策的演变
文章图片
第二 , 将领可以自行招兵,扩充实力 。
由于战时条件下军队独立性很大 , 士兵的招补、实力的扩充往往都由将领自行决定 , 朝廷对诸将兵员实数难以悉知 , 所以胡寅在建炎年间说诸将之兵
“逃而不以告败而不以告 , 死而不以告 , 补而不以告” 。
虽然朝廷后来屡有清点各军兵官、器械之命 , 如绍兴二年诏:
“内外诸军并各供具人马、衣甲、器减总数 , 及开坐统制、统领官所辖数以闻 , 自今每军月具籍申枢密院 。 ”
但实际上并未做到 , 事隔几个月后 , 还有人上书说军中虚报 。 直到绍兴十一年罢三大将兵权之后 , 朝廷才知道韩世忠仅有兵三万余 。 为了扩大实力,诸将甚至因为互相招诱对方的士兵而“结怨连隙” 。 这与北宋时一兵之籍“皆人主自为之”的情况又有很大不同 。
第三 , 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分割国家的利权 。
军队经商 , 北宋早有 , 但规模不大 , 而南宋则愈演愈烈 。 如岳飞一军在鄂州、襄阳等处就有酒库、公使库、典库、博易库等多所 , 每年收入一百五十余万贯 , 可供全军个月的开支;韩世忠军中盈利每年也在百万以上 。 不仅经营范围之厂、规模之大远远超过北宋 , 而且这些收入又都是由诸将所掌握 , 不属朝廷收支范围 。
第四 , 参议政事权 。
此种情况在建炎时期尤为突出 , 当时东奔西逃的宋高宗 , 为了取得武将的拥戴与保护 , 对他们便格外笼络 , 凡有重大事情 , 往往召宰执大臣会同武将集议 , 如高宗自扬州跑到镇江后 , 便召集“宰执、从官、诸将宅堂计事” , 讨论下一步的去从 , 大将王渊主张去杭州 , 宰相黄潜善因对高宗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