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棱镜■棱镜 | 安永捅破瑞幸“脓包”幕后:审计人怕坐牢,不敢跟公司沆瀣一气


腾讯新闻棱镜■棱镜 | 安永捅破瑞幸“脓包”幕后:审计人怕坐牢,不敢跟公司沆瀣一气
本文插图

划重点:
作者|陆美林 编辑|张庆宁
出品|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4月2日 , 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Inc., NASDAQ: LK)宣布 , 内部调查初步阶段确认的信息显示 , 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 , 与虚假交易相关的总销售额约22亿元人民币 。
瑞幸之所以自曝财务丑闻 , 首先与做空机构浑水一个多月之前的指控有关 , 而后由其聘请的审计机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安永”)刺破“脓包” 。
4月3日 , 安永公开回应:在对瑞幸2019年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 发现瑞幸咖啡部分管理人员在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通过虚假交易虚增了公司相关期间的收入、成本及费用 , 就此向瑞幸审计委员会作出了汇报 , 瑞幸董事会因此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负责相关内部调查 。
据第一财经报道 , 浑水做空报告引起了安永警觉 , 安永指派了十几人的反舞弊团队介入 , 发现了舞弊事实 。
如果说与本世纪初的安然丑闻相比 , 瑞幸造假事件中的唯一一点慰藉 , 那就是安永这位职业看门人不再完全沉默 。
值得注意的是 , 安永针对瑞幸2017年、2018年财报出具过无异议审计报告 , 而对2019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财报尚未出具正式的审计意见 。
那么 ,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安永愿做瑞幸自曝的催化剂?
令人失望的中介机构
在证券市场上 , 承销商、审计师、律师等外部独立监督者 , 抑或说是中介机构 , 常常被称为保护投资者的职业看门人 。
他们以自己的职业声誉作为担保向投资者保证发行证券的品质 , 当他们发现客户的财务报表或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问题时 , 有权通过拒绝合作(如拒绝承销证券或拒绝出具专业意见)来阻止客户的不当行为 。
理论上 , 这些中介机构之所以能够承担起看门人角色 , 不仅仅是由于其专业知识方面的特长 , 更由于他们需要积累起足够的声誉资本 , 以实现长期运营 。
职业看门人很多时候未能实现人们对它们寄予的厚望 。
本世纪初 , 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丑闻轰动一时 , 并引发了巨大的连锁反应 , 职业看门人备受指责 。
与瑞幸造假问题浮出水面的起点相似 , 安然丑闻同样发端于一位做空商的评论 。
从事职业卖空交易的Jim Chanos于2000年11月开始卖空安然 , 此后在次年2月全美股票卖空交易商研讨会上指出安然即将暴跌 。
《财富》采访人员Bethany Mclean因此调查安然隐藏着的财务问题 , 并撰文指出安然估值过高 , 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
安然于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2002年1月9日美国司法部对安然实施刑事调查;2002年1月25日安然董事会副主席约翰·巴克斯特自杀;2006年5月25日法院裁决CEO肯尼思·莱犯有欺诈等6项罪行 , 7月5日 , 肯尼思·莱突发心脏病去世;2006年10月23日 , 法院判决安然前CEO杰弗里·斯基林24年零4个月的监禁 。
做空商基于自身利益 , 往往有动机揭露公司财务丑闻 。 但是 , 只依靠做空商推动的泡沫破裂带来的大多是哀鸿遍野 , 长期以往也会损害对金融市场弥足珍贵的信任资本 。
而包括安然审计人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内 , 证券分析师、律师、证券评级机构等均未能对此发出预警 。
在安然时代 , 看门人裹足不前有许多原因 , 其中之一在于法律对中介机构的威慑力不足 。
不断加码的监管力度
安然丑闻之前 , 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法律变革 , 使得中介机构在美国面临的诉讼风险大为降低 。
美国最高法院陆续在判决中缩短了证券欺诈案件的诉讼时效 , 废除了证券欺诈案件中的私人“帮助和教唆”责任 , 这使得中介机构被追诉的可能性大为降低 。
1995年《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为减少滥讼 , 提高了证券集团诉讼的起诉标准 , 要求原告证明事实的“重大性”以及被告系“故意”而为 , 同时将连带责任变更为按比例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