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代客祭扫”服务趋热,应急之需还是寄思潮流?
中新网兰州4月5日电 (记者 崔琳)又是清明节 , 不同于往年 , 尚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在这个生者怀思逝者、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上坟扫墓的日子 , 甘肃境内墓园推行的“代客祭扫”服务接单百余起 , “代客主祭人”走入大众视野 。
【『』疫下“代客祭扫”服务趋热 , 应急之需还是寄思潮流?】他们与陪同祭扫的直播人员将鲜花、茶水香烛、心愿卡等贡品放入篮中 , 带至委托者家属墓碑前 , 代替对方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系心愿卡、鞠躬致敬等 , 通过云直播向委托者反馈现场哀思活动情况 , 这种新的祭扫方式也随之引起关注 。
有观点认为 , 身临其境祭拜才能显示出诚意 , 网络不宜接受“在线料理后事” 。 一些网友更坦言 , 如此方式不如不祭 , 等疫情结束再去补扫 。
文章图片
图为“代客主祭人”帮助民众祭祀现场 。崔琳 摄同时 , 对新的方式也不乏一些支持者 。 他们认为 , 在网络中摆上一张照片 , 播放一首歌 , 写下一段寄语给亲人 , 既环保又便捷 , 其实重要的不是形式 , 而是“故人在心中” 。
在兰州 , 卧龙岗园林公墓负责人郑勇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 , 早在前些年 , 该墓园就开始探索绿色祭扫方式 , 但“代客扫墓”“时空信箱”服务频频遇冷 , 一年到头接单不多 。 此次疫情发生 , 网络殡葬服务才逐渐增多 。
无独有偶 , 中国多地民政部门亦纷纷“出招”倡导“互联网+”祭扫服务 。 比如:广西殡葬服务机构开通网络祭祀端 , 公众进入网络祭扫模块实现居家祭扫;福州马尾也推出“代祭扫”服务 , 通过微信直播来帮助远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完成缅怀先人的心愿 。
回溯至2000年左右 ,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多元化发展 , “网络祭扫”业已出现 , 只是后来断断续续进行 , 此时的热度又被重新提升 。
文章图片
图为“代客主祭人”帮助民众祭祀现场 。崔琳 摄有社会学家认为 ,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假日之一 , 旨在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凝聚社会共情 。 随着近年来官方“厚养薄葬”“文明祭扫”理念的倡导 , 由“疫”下催生的网络殡葬服务 , 社会接受度日渐“升温” , 这种追思方式或将成为未来新习俗 。
“厚养薄葬”在历史上也曾有推行 , 有记载说 , 魏晋时期 , 曹操就曾交代过自己死后一切从简 , 这让很多人都想不到 , 如此有野心抱负之人 , 竟然提出薄葬 。 他的后代也遵循了这个规定 , 曹丕更是推动薄葬风气的第一位皇帝 , 推崇长辈活着的时候 , 能让他们度过美好晚年比什么都来得实在 。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 , 追根溯源在于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 不论民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何种祭扫方式 , 最重要的都是要践行好敬亲、奉养、侍疾、立身、善终等传统孝道精髓 , 重内容强于重形式才是时下民众更应思考的话题 。
殡葬服务日渐多元化 , 本身就是对社会习俗的改革 ,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不可能一蹴而就 。 不论是官方推崇文明祭祀行为 , 还是民众选择“网络祭扫” , 这都不是对传统祭扫的替代 , 更多的是推行一种便民理念 ,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 通过技术创新 , 既能寄托哀思 , 又能实现低碳 , 这才是我们需要读懂的清明涵义 。 (完)
【编辑:张燕玲】
推荐阅读
- 『疫情』【地评线】天府网评:让民生服务在网上“通”联
- 【地评线】天府网评:让民生服务在网上“通”联
- 贵州:公园、广场、景点等公共服务场所全面开放
- 天津市体育局:有序开放室内体育健身场所,游泳池继续暂停开放服务
- 解读《关于做好离汉人员新冠肺炎检测和健康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
- 「主打置顶」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北京参保患者可在线复诊开药实时结算
- 「上门服务」平度不动产登记中心规范非公证继承上门服务工作
- 「环翠区」山东威海环翠区文化和旅游局:变检查为服务 助力企业安全生产
- 「市南」青岛市南交警走访中国石油运输服务有限公司 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 「疫情」隔离期刚满 他就“坐不住”了 跟随商会志愿服务队冲上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