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最大败仗:朱德亲自上一线

本文来源:《中国国防报》2013年6月6日刊 , 作者:林利民 , 原题:《战例评析:土城战役失利的前因后果》
战争史上 ,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某一战役虽然规模与烈度比较有限 , 却能对战略全局产生根本性影响 , 导致敌对双方的战略态势和战略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 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土城战役就是这种情形 。 尽管时隔大半个世纪 , 往事已然如烟 , 但从战略背景、战场态势、战役经过、战略后果等层次对尘封已久的土城战役进行新的探讨 , 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一、战略背景:中央红军决心渡江入川
土城战役发生于1935年1月24-29日 , 历时仅5天 。 战役揭幕前一周 , 遵义会议刚刚落幕 , 党中央在遵义刚刚为中央红军确立了新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 。
「中央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最大败仗:朱德亲自上一线
文章图片

在此之前 , 中央红军已在赣、粤、湘、桂、黔数省间长途转战三个多月 , 几度调整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 。
1934年10月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之时 , 党中央为中央红军确定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是沿“肖克小道” , 转战湘西 , 会合贺龙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 , 共创湘鄂川黔根据地 。
「中央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最大败仗:朱德亲自上一线
文章图片

同年11月下旬 , 中央红军过湘江时撞上了蒋介石布下的所谓“天炉阵” , 遭遇国民党湘粤桂各军及其“中央军”薛岳部共25个师约40万大军围追堵截 。 12月1日 , 中央红军虽然渡过湘江 , 却折损过半 , 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为不足4万人 。 由此 , 中央不得不考虑调整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 。
1934年12月18日和次年1月1日 , 中央在长征途中 , 相继召开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 。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 , 会议决定放弃此前转战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原案 , 改为进军贵州 , 争取在川、黔边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根据地 。 正是根据这一决议 , 中央红军过湘江后 , 先沿湘黔桂边境进军 , 然后突然折而向西北 , 强渡乌江 , 直插遵义 。
1934年1月15日 , 鉴于战略形势变化 , 中央举行遵义会议 , 决定再度调整中央红军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 。 在遵义会议上 , 熟悉四川情况的刘伯承、聂荣臻等人提出:贵州人烟稀少、物产困难、少数民族多 , 且“毫无工作基础”;而四川一则有红四方面军接应 , 二则人烟稠密、“是西南首富”;三则交通不便、当地军阀有排外思想、蒋军难以向四川调兵;四则四川人民痛恨军阀横暴、有革命基础 。 有鉴于此 , 他们力主放弃原定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方针 , 改为“打过长江去 , 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
「中央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最大败仗:朱德亲自上一线
文章图片

刘伯承、聂荣臻等人的主张得到毛泽东等多数人赞同 。 遵义会议为中央红军确立的新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是:“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进入新的地域 , 协同四方面军 , 争取四川赤化” 。
「中央红军」遵义会议后红军最大败仗:朱德亲自上一线
文章图片

中央红军要执行新的战略方针 , 就必须由川、黔边强渡长江入川 。 土城战役恰恰关系到中央红军能否成功渡江入川 , 因而战役胜败就具有了事关全局的战略意义 。
 二、战场态势:战胜川敌是关键
根据当时情势 , 中央红军要实现刘伯承、聂荣臻提议并得到遵义会议认可的新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路线 , 就必须迅速占领并控制西起宜宾、东至合江之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等3个渡江点 , 并控制临近渡江点的土城、赤水城等地域 , 建立一个稳固、有一定纵深的渡江桥头堡 , 保障渡江安全 。 亦即是说 , 要渡江及控制长江南岸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等渡江点 , 首先要占领并控制长江支流赤水河沿岸的土城和赤水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