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那些事儿@喜茶,如何撑起160亿估值?( 三 )


当然 , 资本也并非短视得眼里只容得下星巴克 , 他们同样期待颠覆 。 只是颠覆向来不易 , 何况那低到让人俯视的壁垒又画了一个障眼法 , 让大家都以为只要能形成规模 , 自己也能复刻一个同样的模式 。 像瑞幸这些年依样画葫芦 , 即便做成了星巴克的廉价版 , 也依然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
但到底不是那个味儿 。 记得茶饮圈子里有个段子 , 说是一个土豪老板号称拿到了喜茶的配方 , 砸了100万做了一家店 , 结果赔的一塌糊涂 。
笑话在自己身上演一遍 , 往往就那么好笑了 。
快一步则溢 , 慢一步则亏
资本的重金押注 , 这些年催熟过太多神话 , 人口红利之下 , 一个个平台迅速崛起 。 但新茶饮本质上并非互联网企业 , 无论大数据唱得再响亮 , 小程序引流再迅猛 , 生产端仍然像传统企业那般 , 借用无数双手一杯一杯堆砌出繁荣 。
现象级长队的背后 , 曾经无数人揣测喜茶推高了群演的价格 。 而后随着资本的大风来袭 , 人们又以为诞生了什么全新的消费信仰 。 但真相远不如市井传闻来得生猛 。 抛开所有神秘光环 , 一切不过是一位商人面对低于行业的毛利所给出的应对策略 。
在城市CBD地段排起的长队 , 是羊群效应的加速释放 。 而高倍浓缩的主力小店模式 , 则是提升坪效的必要手段 。 “从众心理+高坪效”的双刺激下 , 造成了至今许多顾客尚处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象 。
按照这种逻辑 , 聂云宸是可以在做好产品的基础上一步步修炼扎实的品牌内功 。 但资本要的是规模 , 抢的是头部 。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 , 不进则意味着退 。 喜茶只能迎难而上 。
正如奈雪的公关总监所言:茶饮行业唯一的壁垒就是比别人走得更快 。
高速扩张意味着对品控的挑战 。 如今喜茶门店数量尚不及星巴克零头 , 品质问题就已频现 。 虽然喜茶也在尝试着与上游合作 , 加强供应链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 但在出品端 , 高昂的人力成本、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仍然在拖延着增长速度 , 考验着市场耐心 。
这个连研发都高度依赖创始人的茶饮品牌 , 亟待一场自动化、标准化革命 。 否则 , 在资本的加速之下 , 核心价值迟早会被稀释 。
天上一日 , 人间百年 。 “不着急”的聂云宸 , 需要以凡人的心境 , 看待资本的云舒云卷 。 但对待企业核心竞争力 , 又需要站在“神仙”的视野 , 给出超凡的见解 。 不能太快 , 也不能太慢 。 因为快一步则溢 , 慢一步则亏 。 光是控制这速度 , 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
新茶饮 , 到底赚的是辛苦钱 。
来源:银杏财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