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搭广州地铁和现在有啥差别
【20年前搭广州地铁和现在有啥差别】 20年前,也就是2009年,当年年底12月28日,广州地铁5号线正式开通。
2009年的广州地铁线路图差别大多了。可见2009年,线网图只有5条线路,2号线还没有拆分为8号线,地铁还不能去机场和广州南站。总的来说,这五条线路(除了4号线南沙段)基本都可以算市区线了,通达度远不及现在区区通地铁的状态。
2009年3号线还是采用3节车厢运营,拥挤程度和现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除了3号线,其他线路客流量可能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
2009年还算广州地铁萌芽期的话,到了2010广州亚运会,地铁客流量大大提升,线网图开始有今天的样子了。
■网友的回复
最大不同是人少和通达性差
那时上学故意为了坐地铁转车都要坐(本来有公交直达),中午时分,农讲所上,黄沙落,50%机会有位
因为家和学校都不近地铁,所以基本只有周末逛街才有机会坐,在北京路,中华广场(流行前线),天河城几处当时全广州最旺的商业区穿插
■网友的回复
在广州,每天有过千万,一年有超过30亿人的乘客乘坐地铁。
随着地铁跨越式的发展,广州地铁进入了大线网运营时代。客流快速增长,14条运营线路,承担了广州市超过51%的公交客流运送任务,客流强度位居中国第一。
2018年,广州首次实现“区区通地铁”的新格局,4条新线开通、6条新线开工,23条城轨线路纳入规划,从广州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串起“1小时生活圈”,编织“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
广东人最中意讲的一句话:路通财通。科技信息化的交通网络,必然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
数据显示,广东省在科技研发支出上一直位于全国第一,在地铁方面,去年用于科创方面投入3.45亿、全年新增国家专利授权57项,技术和知识输出业务覆盖全国43个城市,部分业务走向海外。
可以预视到,轨道交通能实现更智能和更安全的现代技术,城市文明新阶段离我们越来越近。
也许你对于地铁的速度甚至智能化没有太大的归结感受,只知道搭地铁出行,时间可控,准时。但,她的便利其实是真切地、每天都不一样的。还记得1997年,广州地铁开通了,是全国第四个,广东省第一个。那时候我们还要去到人工服务柜台购买一张手掌大的芯片,而且只能是单程。之后羊城通出现,再之后,app云卡、手机乘车码、银联闪付,以前会觉得4g信号不是很顺畅,现在地铁都有wifi了。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简单出行。这些智慧的云端,数字科技,都是伴随着地铁提速、设备优化制造出现的。羊城通、地铁卡、ETC、手机支付,滴一下就可以畅行无阻;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使我们的出行变得更方便、更智能、更人性化。
除了速度、信息科技,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同样承载着文化纽带的校色。好似地铁一号线的农讲所站,一下车,就可以看到这里以砖红色为主色调的漆墙,出站就可以去到广州市农民运动讲习所。
如果你家有小孩,应该很清楚,很多小朋友对地铁的中控室、隧道、或者琶醍那一节经常贴满粉色、蓝色动漫的车厢感兴趣,很多地铁迷积攒着地铁车厢模样的移动硬盘、小模型。还有地铁刚刚新推出的系列丛书第三部,《地铁是怎样设计的》。很有趣,这是全国第一部用AR可视科技编写的地铁绘本,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手机屏中的图书里的地铁就会动起来,中控室里的工作人员就会走起来,旁读的小主播一声:开动,就会呈现不同样子的车厢。这样的普及,很带科技感。我想,这是远超出地铁单纯承载的功能了吧,或者说她还有文化知识传承的延展性。
目前,广州共有13条新地铁线路同时在建。新线将进一步连同东莞、佛山、中山1000km。随着广州地铁覆盖的交通网络更四通八达,岭南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将更好地交融。广州地铁的导向柱像一只羊角,象征着广州地铁是“羊城“广州的地铁。从细节看,广州地铁的导向柱又像延伸的轨道驶向远方。寓意四通八达,体现了现代化的轨道行业的属性。
今天若要走遍广州,越来越不需要担心迷路,除了手机导航,想方便可以选择搭乘地铁回家,追求快速直达可以选择出租车,想省钱可以选择公交车。无限伸展的公交线网,尤如广州张开的双臂,包容着,支撑着,也拥抱着行色匆匆的人来人往。这个城市有智慧与爱,让我们通往更好的未来。
推荐阅读
- 在国外开过眼的海归,回国日日吸雾霾、拿底薪、租房、挤地铁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体验
- 北京哪里有好看的地铁地下通道呀,要脏脏的,不是很亮堂的
- 参与广州节能车摇号的人越来越少是啥原因
- 北京上学的湖南人,法学硕士,考北京公务员还是考广东(广州 深圳 珠海)公务员? 另留北京有哪些原因
- 为啥地铁广播总是说共同抵制乞讨卖艺行为
- 怎样摆脱前任带来的恶心感
- 把自行车或电动车停在北京地铁站的停车场里,安全吗
-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落后还是太超前了
- 本科广州,考研去北京还是上海
- 在北京坐地铁有哪些站天天都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