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哪些书可以了解清末到1949年之前北京的老百姓生活状态

这个问题很有趣,不请自来回答一下。
个人认为,北京的社会状态读物有三种,其一是史料,亲历者留下的回忆录、老照片等等;其二是系统展现的书籍,这类书可以分为虚构类的小说和非虚构类的学术书;其三是指数及相关的分析。
先来谈第一类史料。这类读物非常多,民国时期的名流大多有在北京生活的经历,他们留下的日记都可以看作是对老百姓生活状态的反应,大可以随便找一本名人日记,比如有名的《鲁迅日记》或者《胡适日记》,没那么著名的《陈光甫日记》包括另一个回答中提到的德国公使海靖夫人的日记,然后百度作者的年表,找到其在北京生活的年份,读这段时间的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了解北京老百姓生活状态的方法。此外,在此推荐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和唐鲁孙的作品集。前者涉及民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着重经济,陈存仁主要生活在沪上,但是在此书中专有一章讲北京,讲物价、生活、建筑,内容很丰富;唐鲁孙本就出生满族世家,作品多写老北京掌故,可称得上燕京民国往事一览。
这种读物优点在于能够出版的日记一般文字可读性比较强也比较有趣,可以毫不费力地看下去,缺点在于名人大多处于社会的中上层,你所了解到的只是彼时社会的冰山一角,占人口大多数的普罗大众的生活你并不能了解到。
老照片就更多了很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喜欢拍照,这些照片大多是黑白的,但有部分被上色了,还有一些是彩色照片。这里推荐甘博中国摄影集,非常能够反映北京老百姓生活。甘博是个美国的社会学家,之后还会提到他。
第二类是书籍。先讲小说,读京味文学最能了解近代老北京的生活状态。京味文学首推老舍,老舍的小说、剧本都很能反应老北京的生活,比如《茶馆》、《骆驼祥子》,包括题主看过的《四世同堂》,老舍回忆其童年生活的散文如《我的母亲》也很能反映底层旗人的生活。再如邓友梅,他的《那五》、《烟壶》都是讲老北京的故事,有趣而深刻。又如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钟鼓楼》里面也有许多建国以前老北京生活的描写。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曹禺的《北京人》、汪曾祺的《安乐居》、《云致秋行状》、《晚饭后的故事》表现的也是北京人的日常。
再讲非虚构类。为了区别于第三类指数及其相关分析有关指数的书在第三部分罗列。首先推荐《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系列中的北京/北平部分。民国时期的社会调查十分丰富,但是很多时候都不为大众所了解,仅仅是学界会经常引用。其实这些社会调查更类似于民俗报告文学,纵使样本选择不够随机,研究方法不够规范,但胜在事例丰富,材料翔实。比如丛编中的《北京厂甸春节会的调查与研究》,《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北京100名女犯的研究》,《北平工会调查》,《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等等。
其次,推荐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相对而言这本书更为枯燥,而且从书名可知涉及的区域是整个华北,不仅仅是北京。如果感兴趣的不仅是北京的城市生活而且对北京城郊的农村生活也好奇,那么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北方农村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很有帮助。
然后推荐《北京乎》,书中收录了七十四位作家的一百二十一篇文章,读此书可以从侧面了解北平 一九一九至此一九四九这三十年间的历史风云,且那么多的名家作品几乎可以照顾到北京生活的各个方面了。
最后放一些有意思的论文(期刊、博士学位论文)
石桂芳.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北京公园与市民生活研究.吉林大学,2016.
欧阳志工,孙启俊,高翔.民国时期北京监狱罪犯生活卫生状况研究.犯罪与改造研究,2015(04):63-70.
董虹. 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南开大学,2012.
何江丽. 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南开大学,2012.
丁芮. 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李小尉.1912~1937年北京居民的工资收入与生活状况.史学月刊,2007(04):103-108.
第二类读物结合了客观史实和主管感受,而且比较有可读性。
第三类是指数。
很多人觉得不是专业学历史没有必要去看这些指数,但其实数字也很有意思,了解这些数字如何得到的更有意思。
北京作为首善之地一直为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所以许多学者都编制了反应北京百姓生活状态的指数。其中包括:
1.《北平生活费之分析》
1926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社会调查部,聘请陶孟和管理调查研究事务,陶到任即主持了北平生活费的调查研究,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28)是其研究成果。该书是基于1926年对北平手艺工人和小学教员家庭生活状况调查而撰写的研究报告,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北平工人及小学教员的生活情形。在此项社会调查中,陶孟和采用了日用记账法的调查方法,通过调查员来指导或为调查对象家庭逐日记录生活开支细节。这项调查唯一的遗憾正如陶孟和坦言:“即所谓查之家数太少是也。”
2.《北京的社会调查》
此书为上文提到的美国学者甘博《Peking,A social survey》(1921)的中译本。该书内容涉及政府、人口、教育、商业、贫穷、慈善业、娱乐、宗教、警察和社会弊病等各个社会层面,当时被誉为“首次对一座东方城市的社会调查”,“世界上唯一的一本关于中国一个大都市的实况调查”。这个调查还有一篇小文简短地概括了物价部分的研究结果——《二十五年来北京之物价工资及生活程度》。
甘博共出版了五本有关北京及中国其它地区社会面貌的着述,但至今只有《北京的社会调查》一书被译为中文。另有 How Chinese Families Live in Peiping; a Study of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of 283 Chinese Families (New York, London: Funk \u0026amp; Wagnalls Company, 1933).是关于北京家庭生活的。
3.其他指数
简单罗列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指数,及其编制方法、背景
1918 年清华的外国教员狄登麦(C. G. Dittmer)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了195家居民,这一调查在甘博的书中被援引,原文刊载在哈佛的经济学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一期上,原文不太方便看,看二次引用的也可以~
1922 年戴乐仁教授及麦龙尔受“华洋义赈会”的委托调查。
1923 年清华学校和燕京大学对于北京西郊成府村进行抽样调查(共计调查 91 家)。
1924年陈达在清华学校对人力车夫进行调查。
《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内部汇编资料)中也记录了北京工人的工资、消费水平、生活状况。
1929年社会调查部改名为北平社会调查所,1934年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该所编辑了《北平生活费指数》,并编印了《北平生活费指数月报》。北平生活费指数以图书的形式于1929年1月面世,该书系用英文写成,名为An Index of the Cost of Living in Peiping,包含有1926年1月至1928年12月的指数。随后不久社会调查部又每月定期出版《北平生活费指数月报》,同时为扩大影响、便于交流,月报还以中英文合刊发表。该项月报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才被迫予以停刊。
【阅读哪些书可以了解清末到1949年之前北京的老百姓生活状态】 第三类读物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但是可能略显枯燥。
■网友的回复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单读 Vol.64 一个德国女人在北京【MP3_声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