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穿越时空的思念——社会各界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侧记

新华社沈阳4月3日电 题:穿越时空的思念——社会各界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侧记
新华社记者张非非、孙仁斌、高爽
和风熙熙 , 鸟语阵阵 。 清明节前夕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肃穆安宁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许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的活动临时取消了 。 然而 , 70年斗转星移 , 人们对“最可爱的人”的敬仰却从未改变 。
祭亲人
“大伯 , 当年爷爷过世时喊着您的名字 , 就是不肯合眼;奶奶为了找您 , 眼睛都哭瞎了;爸爸临终时嘱咐我一定要找到您!”到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时 , 冯同恩烈士的侄子冯现岭抱紧亲人墓碑 , 深情地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纵是万水千山 , 也难以阻隔血脉亲情;纵是杳无音信 , 也不能消解家人的思念 。
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孙大力忘不了烈士李方荣的家属前来寻亲的那一幕——
“哥 , 这么多年 , 终于找到你了 。 ”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方沟村村民、76岁的李跃卿到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探访大哥陵墓时泪水涟涟 , 他一边哭一边用颤抖的双手将祭品摆在墓碑前 , 弟弟李汉卿也早已泣不成声 。
兄弟俩完成了母亲临终前的遗愿:找到大哥李方荣 , 尽管他已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 。
1951年 , 年仅17岁的李方荣报名参军 , 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这一走 , 便是永诀 。 母亲临终前 , 仍念念不忘叮嘱李跃卿兄弟俩:一定要打听到你大哥的下落 , 给我一个交代 。
多年后 , 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帮助下 , 兄弟二人终于来到大哥坟前 。 李跃卿将野菊花放在哥哥墓碑上 , 李汉卿把随身带来的一个红布包慢慢打开 , 绕墓碑一周 , 把从家乡背来的黄土缓缓撒在哥哥墓碑旁 , 又用双手在地上挖出一捧黑土 , 包好 , 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 。
“哥啊 , 跟我们回家!”两个头发斑白的老人擦擦泪眼 , 相互搀扶着走过一排排烈士的墓碑……每一块墓碑都似乎在讲述着一段感人故事 , 也似乎在守护着一方土地长久安宁 。
忆战友
鸭绿江畔 , 青草泛绿 , 断桥挺立 。
身着墨绿色的旧军装 , 手捧鲜花 , 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刘金声在家人的陪伴下 , 隔江远眺对岸 , 追忆血与火的岁月 。
阎成恩、杨宝山……望着滔滔江水 , 刘金声一遍遍念叨着牺牲战友的名字:“没有你们的流血牺牲 , 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和刘金声一样 , 每到清明节 , 家住沈阳市浑南区高坎镇旧站村的抗美援朝老兵孙德山都会穿好自己的绿军装 , 把一枚枚军功章佩戴整齐 , 坐上公交车 , 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 。
就算无法到陵园扫墓 , 老兵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追思战友 。 孙德山腾出自己的大部分住房 , 建起了一座“革命历史及抗美援朝爱国教育馆” , 自己和老伴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 。
“建了这座教育馆 , 我就能时常来看看他们 。 ”孙德山愿意为参观人群义务讲解 , “我想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历史 。 ”
今年清明节 , 沈阳、丹东等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取消了大规模纪念活动 , 代之以网络祭扫和远程祭祀活动 。 全国各地志愿军老战士纷纷来电来函 , 希望陵园能在清明节当天替他们拂去烈士墓碑上的尘土 , 献一束花、寄一份追思 。
“穿越时空地域的网络祭奠 , 让人们的追思更悠远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高芳说 。
慰忠魂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下沉式纪念广场中央 , 主题雕塑静静矗立 , 环形的烈士英名墙上 , 镌刻着197653名烈士的名字 。
2013年 , 中韩两国达成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 。 从2014年到2019年 , 韩方已向中方连续6年移交共599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
“未来还会有更多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 我们正准备对地宫进行扩建 , 让英雄更好地归葬在祖国大地上 。 ”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秦喆说 。


推荐阅读